新华社厦门12月22日电(记者 胡苏)1平方公里土地,预计2006年产值将超过600亿元。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占全市不到3%的工业能耗、0.2%的城市建设用地,实现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7.8%,成为我国开发面积最小、单位土地产出最高的国家级高新区。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仅有1平方公里。“高新区寸土寸金,要让它真正姓‘高’,就必须保证高科技、高产出,要对土地实行集约化管理。”高新区的一位负责人说。
记者在火炬高新区内看到,几乎所有的通用厂房,全部都是四五层楼高。根据规定,园区内投资强度必须达到外资35万美元/亩。
麦克奥迪公司是一家显微镜生产企业,年产值近3亿元人民币,产品销售收入超过2.4亿元,出口交货值2000万美元。这家拥有600多名员工的中外合资企业,位于火炬高新区内的厂房高达6层,总建筑面积仅有2万平方米。
麦克奥迪公司总裁杨泽声告诉记者:“少占点地,把楼盖高点,不仅避免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实际上也降低了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这样一来,公司还可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研发。”
与此同时,对超时限闲置土地、擅自改变用途或者利用率不高的土地,园区还将依法进行清理。向空中要地、向投资强度要地、向“循环使用”要地,成为高新区节约用地的三大法宝。
要种“高产田”,必须先有“好种子”。为了实现低能耗、高产出的目标,园区始终坚持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企业。到2006年底,园区内已形成以友达、中华映管、金保利为龙头的光电产业,以戴尔、联想移动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以ABB、阿海珐为龙头的电工产业等三大产业集群。一批科技水平不高、回报率不高的项目被挡在了门外,近两年,共有10多个投资总额近15亿元的项目因产业方向、能耗等方面达不到要求而被高新区婉拒。
通过科学规划、完善配套和细致的服务,火炬高新区对企业产生了越来越强的吸引力。近3年来,园区内先后有40多家企业追加投资,同时还吸引了大批配套企业前来落户。
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大海说:“只要把环境和服务做好,就可以在较少的土地上积聚项目群落,招进来、稳得住、发展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