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韩洁、谢登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6日表示,中国金融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的效应正在逐步发挥,目前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趋势已有所缓解,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物价比较低的良好态势。
周小川26日下午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上作关于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时指出,我国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11月末,我国广义货币增长速度已由最高点19.1%降至16.8%,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由最高点16.3%降至14.8%,信贷增速与经济增速之间的比例降到了历史上最低水平,防止了全社会货币供应量过快扩张。
周小川在报告中说,总的来看,我国货币信贷增长的稳定性继续增强,2003-2005年,我国广义货币平均增速为17.3%,最高增速为19.6%,最低增速为14.7%,峰谷之差为4.9个百分点,波动幅度较以前显著下降。2006年,通过适时加强货币政策调控,货币信贷的波动起伏更为平缓。
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的上升周期,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也出现了部分行业投资过热、能源资源紧张、投资增长过快、国际收支顺差过大、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等突出问题。为此,国务院决定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近年来,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一方面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回收金融市场流动性,包括发行央行票据等,将基础货币增长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实现深层次对冲银行体系流动性。2006年,我国累计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5个百分点。
此外,我国还通过调整各层次利率水平,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近年来,我国两次上调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共0.54个百分点,三次上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共0.81个百分点,两次下调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共0.9个百分点,引导投资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
在此基础上,我国近年来还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政策引导,引导金融机构严格控制对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停止对地方政府的打捆贷款和授信活动,通过机制、体制和工具创新,加强对中小企业、农业和消费等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
周小川指出,尽管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但面临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对金融宏观调控形成了较大压力。消费率较低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协调平稳发展的突出问题。国际收支不平衡也导致货币政策自主性下降。再加上国内流动性过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加较多,价格稳定面临潜在压力。
周小川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优化信贷结构,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平稳的金融环境。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的利率形成机制,推动金融调控逐步从数量型调控模式为主向价格型调控模式为主转变。
此外,他指出,我国还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逐步增强汇率弹性,引导企业适应汇率变化。同时,加强财政、货币、贸易、产业、投资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发挥政策协调配合的综合效应,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