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1月16日电(记者 王欲鸣)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2006年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
内蒙古自治区依托丰富的草原资源,确立了乳、肉、绒、粮油、马铃薯、饲料饲草产业等作为农牧业产业化的六大主导产业,并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思路,加大了基地建设力度。如今,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呼伦贝尔等市的奶牛养殖,巴彦淖尔市的肉羊、粮油、饲草业,通辽市、锡林郭勒盟的肉牛、肉羊、生猪养殖,鄂尔多斯、赤峰、锡林郭勒、阿拉善等盟市的绒山羊养殖,赤峰市的肉牛、鸡、鸭和特种养殖,都已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带。
随着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一批龙头企业相继涌现并迅速壮大。据介绍,2006年,内蒙古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820家,比上年增加279家;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159.9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内蒙古已拥有13个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创造的中国驰名商标,18家国家级、119家自治区级和400多家盟市级龙头企业。全自治区约有42%以上的农牧户参与到产业化经营当中,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6.5%。
内蒙古牲畜存栏达1.1亿头(只)
新华社呼和浩特1月16日电(任君)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牧业年度牲畜存栏总头数达到了11051万头(只),同比增长4.1%。
记者从15日在此间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06年,内蒙古肉类、牛奶等主要畜产品产量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在全国保持领先优势。肉类产品预计达到257万吨以上,增幅超过11.8%,其中羊肉产量达85万吨,增幅超过20%,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
随着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和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内蒙古畜牧业已由追求数量向质量、效率与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2006年,内蒙古畜牧业“三个比重”不断提高,即:良种牲畜在牲畜总头数中比重由2000年的72.3%提高到93.2%;农区牲畜存栏头数占存栏总头数的比重预计达到70%,比2000年提高49.1%;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比重达到50%,比2000年提高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