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北京35部门制定有关新农村建设政策性文件百余项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1月21日   来源:北京日报

    2006,新农村建设开局之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35个职能部门参与其中,形成了城乡统筹、部门联动的工作新机制。

    去年初,北京市委下发《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的纲领性文件。随之,北京市农委制定了鼓励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政策措施,北京市发改委出台提高农村项目审批效率的办法,北京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市教委等35个部门独立或联合制定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性文件百余项。

    在这些惠农政策的支撑下,108项新农村建设工程陆续启动,111.8亿元资金投向农村,如此大规模的政策集成、资金聚焦,前所未有。全市300余万农民,正在感受着新农村建设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历史性变化。

    政策支撑发展都市型现代新农业数九寒冬,正是传统“农闲”时节,大兴区榆垡镇西黄垡村却没有一个农民在家“猫冬”。村外,150栋温室大棚白晃晃连成一片,掀开温室门帘,一股热气扑来。鲜嫩的小黄瓜、彩色大椒、西红柿,各色蔬菜瓜果正等着收获。

    别看种大棚时间不长,村民马爱荣已经摸着了窍门:市场需求什么种什么,专门反着农时!春天一茬早熟西瓜,不出地就被赶来尝鲜的游客采摘一空,赚了1万多元。种温室大棚挣得多,这个理儿农民都明白,可前期投入大,盖一个温室至少要三四万元,一个大棚也得一二万元,不少农民一算账,打了退堂鼓。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培育产业。根据北京市的特点,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方向。市农委制定出台《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明确扶持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的建设。

    与政策相配套,支农资金很快到位,市财政安排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资金1.24亿元,市农委、农业局、水务局等部门集成资金2亿元,农民建一个温室补贴5000元、建一个大棚补贴3000元,各区县也陆续出台配套补贴办法。

    马爱荣算了算账:依靠市、区的两级补贴,农民只要投入几千元,就能建一栋造价3万多元的温室,一年就能收回成本。西黄垡村五六十位村民请来专业设计,统一规划、统一施工,150座温室大棚连片建成。

    政策如同一个杠杆,撬动了市场的投资热情和农民的积极性。今年,全市新增设施农业5万亩,仅此一项,为农民每年增加近4亿元收入。

    在发展都市农业的指导思想下,各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及措施。市林业局制定了《北京果品质量等级标准》,鼓励农民建有机果品生产基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编制《2006年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市农商行也制定了《“协会+农户”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为农民提供资金支持……

    在这些政策的鼓励扶持下,郊区新增农业观光园211个,建成10万亩有机果品生产基地,农民增收显著。

    惠农工程为农民建设新家园入冬前,平谷区太平庄村李强一家搬进了新居。很快,他的新居成了乡亲们参观的“样板间”。

    这个用政府免费提供的图纸建起来的新房确实“突破传统”:虽说是平房,却不是简单的并排几间,而是像城里住宅楼“三室两厅”那样的套房结构,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错落有致;墙体不是黏土实心砖,而是新型节能材料的预制板;屋顶阳面全部铺上太阳能板;地面下铺着密密匝匝的管道,采用的是最先进的地板取暖……

    李强说:“我的新房,城里人瞅着都眼热。”可不是吗,从设计到施工,多个政府部门为这个小小的农居贡献力量:市规划委编制《北京新农村改造规划建设设计手册》免费发放到农民手中,使村庄和农居设计有了严谨规范;市建委联合多个部门制定了《北京市农民住宅建筑节能墙改示范项目管理办法》,鼓励农民自建住宅中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和采用建筑节能设计,并对达标者给予每户两万元的补贴。

    市委、市政府各部门的政策集成和资金聚焦,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感受到了生活方式的改变。

    市规划委印发《2006-2007年北京市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指导意见》,为130个村庄编制了规划,改变了村庄建设无规划的历史;市农委制定《北京郊区村庄环境整治方案》,1480个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市政管委发布《关于开展六环路以外部分地区垃圾密闭化管理的函》,全市1009个村建成密闭垃圾房……

    去年,市发改委安排的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郊区与城区比例达到52:48。市财政年初预算安排支持“三农”专项资金78.8亿元全部落实,比2005年增长47.5%。

    在集中投入建设下,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是,远离城市管理体系的乡村,水、电、路没有专业管护队伍,“建而不管”的矛盾暴露出来。为此,市交通委制定了《北京市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规定每3公里乡村公路配备1名养护工人,市级财政每年补助资金3亿元,4000名乡村道路管护员上岗,1.25万公里乡村公路有专人养护。市水务局制定了《关于建立本市农村水务建设与管理新机制的意见》。10800名农村管水员经过考试、培训上岗,负责机井管理、水费征收、污水排放和河道管护,市财政按人均每月500元标准给予补贴。

    这些政策,使农村逐步建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长效运行机制,逐步迈向城市化管理。

    奖励措施塑造高素质新农民一年多前,顺义区马坡镇白各庄村的张柱还是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农民,现在,他成了怀揣电工、焊工、物业管理三个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一个中专毕业证的“职业人”。参加这些培训班,长则数月,短则数周,张柱一分费用不出,全部由政府买单。这不,尝到“文凭”甜头的张柱又报名进修物业管理大专班。

    在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大批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脱离出来,文化素质不高、缺乏技能成为农民进入新产业的最大障碍。去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奖励和补贴措施,使任何一位希望学习的农民都能获得培训机会。

    市农委会同市劳动保障局、市财政局、市教委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郊区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就业工作的意见》、《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补贴管理办法》、《关于实施培养和造就首都郊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行动计划的意见》等相关意见和办法,市级财政支持力度由培训一名农民补贴100元增加到200元。再加上各区县出台的配套补贴办法,农民可以免费参加电工、焊工、家政等各类培训。

    在这些补贴政策的支持下,去年京郊9.9万农民获得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其中7万人获得职业技能证书,8.3万农民转移就业成为“上班族”。

    根据市人事局制定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目标的实施方案》,经公开招聘,2000名大学生从去年7月起任职村党支部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

    此外,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委制定《2006-2010年全市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育规划》,市农委、市财政局下发了《关于实施培养和造就首都郊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行动计划》,市教委制定了《北京市2006年“百万中专学生计划”招生培养计划》。这些政策,都潜移默化地提高着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各方面素质。

    同时,首都的人才、科技优势也进一步向农村倾斜,100名教授、技术专家、青年教师、博士生到村里挂职或支教;市农业局组织实施10项科技入户工程;市园林绿化局实施“百、千、万”林业科技培训工作;市工业促进局加强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城市老师、医务人员对口支援农村的活动有序开展。城市资源的整合利用,推动了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有助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闫雪静)

 
 
 相关链接
· 宁波新农村建设“村企结对” 富了农民活了企业
· 武汉市将于未来5年投入30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
· 陕西将重点培养五类新型农民推动农村劳动力转型
· 徐守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 今日小岗村几件新鲜事:重走合作路建起纪念馆
· 宁夏灵武选准新农村建设突破口清理农村"袋袋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