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觉得生活幸福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记者李亚杰、崔静)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发布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适应性研究》课题报告显示,约七成左右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觉得生活幸福,对生活和自己感到满意,近八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六成多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但和城市少年儿童相比,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和自尊相对低些。
调查表明,在主观幸福感方面,73.8%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觉得自己生活幸福,70.3%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78.0%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在自尊方面,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对自己的认识比较积极,63.6%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60.3%认为自己有许多好的品质,75.7%认为自己能把事情做好,69.2%对自己感到满意。
但是与城市少年儿童相比,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和自尊较低。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主观幸福感和自尊上的得分都显著低于城市少年儿童。
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课题组组长孙云晓表示,“这说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低于城市少年儿童,学校和教师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需要更为关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疏导。”
近八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习的首位动机是“让父母生活得更好”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记者李亚杰、崔静)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发布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适应性研究》课题报告显示,七成多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喜欢学习,略高于城市少年儿童;近八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努力学习的第一动机是“报答父母,让父母生活得更好”。
另外,44.4%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努力学习为“考上大学”,是第二位的学习动机。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校行为表现良好,但学习活动以被动接受居多,主动参与不够;同时,五成多的孩子曾经被别的同学欺负,近七成的孩子曾感到害怕、紧张、担心,超过两成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想转学。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霞认为,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习目的的进一步考察发现,相当多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现出一种功利型的而非自觉型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是出于对父母的感恩,以及对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渴望。
报告显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现出的内化行为问题较为严重。调查发现,36.7%的孩子曾经有过回避与他人交往的行为,51.3%的孩子曾经被别的同学欺负,66.8%的孩子曾经感到害怕、紧张、担心,比例都远远比城市少年儿童高出十几个百分点(在城市少年儿童中,上述三个比例依次为25.1%、34.1%、52.2%)。
赵霞表示,“内化行为问题更加隐蔽,不容易被成年人发现并给予及时的关注和辅导,因此往往会对孩子影响更大,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绝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经常做家务或帮父母干活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记者李亚杰、魏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发布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适应性研究》课题报告显示,绝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课余时间最常见的娱乐方式是看电视,有的去游戏厅或网吧,有的四处闲逛。另一方面,绝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经常做家务或帮父母干活,近三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每天家务劳动时间在两个小时及以上。
报告显示,在课余时间里,87.9%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经常看电视,其他主要娱乐方式依次为:68.2%的经常看书、读报;66.9%的经常参加体育运动;63.3%的经常与邻居小孩子一起玩耍;60.1%的经常自个儿玩耍或带弟弟妹妹一起玩;53.5%的经常逛公园、游乐场;44.3%的经常观看演出;33.7%的去展览馆和少年宫,48.8%的参加同学聚会,36.8%的参加公益活动,32.5%的外出旅游。
由此可见,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经常看书读报、看电影、观看演出、外出旅游、逛公园和游乐场、去展览馆和少年宫、参加体育运动、参加同学聚会、参加公益活动等方面的比例都要低于城市少年儿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课题组组长孙云晓表示,这说明,他们的课余生活没有城市少年儿童丰富。另外,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类辅导班或兴趣班的比例要远远低于城市少年儿童。
两成多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对师生关系不满意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记者李亚杰、崔静)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发布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适应性研究》课题报告显示,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老师关系良好,但与城市少年儿童相比,他们与老师交往的冲突性较高,亲密性和满意度较低;两成多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对师生关系不满意。
报告显示,与城市少年儿童相比,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老师的交往中的冲突性更高,亲密感和满意度更低。24.7%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老师不太了解自己”(城市少年儿童的比例为21.3%),17.0%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觉得老师“很少注意自己”(城市少年儿童的比例为13.6%)。
另外,15.8%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觉得“班主任不太喜欢自己”(城市少年儿童的比例为13.6%),14.2%觉得“老师对自己不公平”(城市少年儿童的比例为12.5%)。总的来说,22.2%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对师生关系感到不满意(城市少年儿童的比例为17.9%)。
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霞认为,在师生交往中,老师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主动调适师生交往,密切师生关系,给予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更多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温暖,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适应学校生活。
22.3%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中烦恼无人可倾诉”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记者李亚杰、崔静)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发布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适应性研究》课题报告显示,22.3%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总觉得自己心中的烦恼无人可倾诉”,11.5%“觉得在班上很孤立”。
另外,超过1/3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城市少年儿童互相拥有好朋友,但7.6%的进城务工农民不希望孩子与城市少年儿童交往,10.0%的城市父母不希望孩子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交往;12.6%的城市少年儿童明确表示“不知该如何与农村来的同学交往”,20.2%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也表示“不知该如何与城市少年儿童交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课题组组长孙云晓表示,同伴交往在少年儿童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成人不可替代的独特的重要作用。但是,与城市少年儿童相比,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同伴接纳感更低,孤独感更高。
报告数据显示,60.1%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感到大家都愿意主动接近我”,而相应的城市少年儿童的比例为69.0%。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对自己是否受同伴欢迎心存疑虑。
孙云晓表示,对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来说,与城市少年儿童的交往具有更为特殊的价值。城市少年儿童是他们感受和认识城市社会的重要途径,对城市同伴群体的归属感影响着他们对城市社会的归属感和他们的城市适应状况。
孙云晓分析认为,部分父母不鼓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少年儿童交往可能会有一定影响。报告显示,7.6%的进城务工人员不希望孩子与城市少年儿童交往,10.0%的城市父母不希望孩子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交往。
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比城市少年儿童更吃苦耐劳和节俭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记者李亚杰、魏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发布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适应性研究》课题报告显示,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比城市少年儿童更吃苦耐劳、更节俭、更坚强、学习更刻苦。同时,在生活条件、卫生状况、见识及自信心方面,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少年儿童还存在一定差距。
报告显示,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看来,他们与城市少年儿童相比,排在前5位的优点依次是:吃苦耐劳(74.2%)、坚强(65.8%)、节俭(63.2%)、学习刻苦(62.2%)、懂得感恩(60.5%);在城市少年儿童看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排在前5位的优点依次是:吃苦耐劳(72.2%)、节俭(63.1%)、自理能力强(58.7%)、学习刻苦(58.5%)、坚强(57.3%)。
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看来,城市少年儿童排在前5位的优点依次是:生活条件好(45.0%)、见识多(35.5%)、更多的文体特长(31.9%)、讲卫生(29.7%)、自信(28.1%),在城市少年儿童看来,他们自己排在前5位的优点依次是:生活条件好(59.8%)、讲卫生(53.1%)、善于交往(46.9%)、见识多(46.9%)、自信(45.3%)。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课题组组长孙云晓表示,无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还是城市少年儿童,都能看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身上的许多优点,如吃苦耐劳、节俭、学习刻苦、坚强等,这是他们适应城市生活,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
“同时,在生活条件、卫生状况、见识及自信心方面,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少年儿童还存在一定差距。由此可见,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少年儿童在交往中,若能相互取长补短,发现和学习对方的优点,则会有助于双方的共同成长和发展。”他说。
逾两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父母沟通存在较多困难 亲子关系质量有待提高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记者李亚杰、魏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发布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适应性研究》课题报告显示,半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父母能够较好沟通,但也有24.1%的孩子与父母沟通存在较多困难,45.5%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即使节假日或过生日时“父母也不能经常带我出去玩”,14.3%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父母经常打我、骂我”。
报告显示,24.1%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不能“跟父母很好地交谈”,城市少年儿童认为不能跟父母很好交谈的比例为14.5%;31.2%很少“跟父母一起做有趣的事情”,城市少年儿童的比例为17.6%;在节假日或过生日时,45.5%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父母不能经常带我出去玩”,而城市少年儿童的比例仅为21.5%。
另外,少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父母还存在着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问题,报告显示,14.3%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父母经常打我、骂我”,高于城市少年儿童的比例(11.6%)。
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课题组组长孙云晓表示,上述几个方面的比例都远远超过城市少年儿童。这或许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有关系,他们往往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养家糊口上,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交流,造成亲子沟通状况不容乐观。
“同时,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教育程度的局限,使他们不能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来养育子女,而是采取粗暴的方式来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这也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孙云晓说。
专家呼吁:尽快实现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实行同城待遇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记者李亚杰、崔静)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发布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适应性研究》课题报告显示,在不同类型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学校适应的许多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对此,有关专家呼吁要尽快实现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实行同城待遇。
报告显示,在课堂和学校参与方面,在未注册打工子弟学校和民办打工子弟学校能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交流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分别有31.6%和50.7%,而在公办打工子弟学校和公立混合学校这两个比例分别高达62.8%和67.4%。
“这说明,公办打工子弟学校和公立混合学校能够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更多的参与课堂和学校活动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课题组组长孙云晓表示。
报告显示,在未注册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少年儿童交往的机会最少,仅有19.2%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回答“在我的好朋友中,有不少是城里的孩子”;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与城市少年儿童交往的状况也不佳,仅有21.5%的城市少年儿童与他们做朋友。这一状况在公办打工子弟学校及公立混合学校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在这两类学校中,回答“在我的好朋友中,有不少是城里的孩子”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分别达到50.0%和52.5%。
孙云晓说:“这些数据表明,城市公立学校和公立混合学校更有助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适应城市的学习和生活,因此要尽快实现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实行同城待遇,使他们能够与城市少年儿童一样进入城市公立学校读书,这是促进和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径。”
超过两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不喜欢父母的工作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记者李亚杰、魏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发布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适应性研究》课题报告显示,74.0%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生活在多子女家庭,他们的父母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以从事个体经营和体力类工作为主,超过两成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不喜欢父母所从事的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人口出现了大规模的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现象。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流动人口的规模越来越大,家庭式流动的比例越来越高,众多儿童加入到流动人口行列中来。
报告显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大多生活在多子女家庭。其中,51.4%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家庭有两个孩子,22.6%的家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孩子,一个孩子的家庭仅占26.0%。
课题组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父母的文化程度进行考察时发现,这些来到城市居住的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以初中、小学为主。其中,父亲们的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48.0%。
报告显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父母多为个体经营户和体力劳动者。其父亲的职业主要是做小买卖的个体户、建筑工人及服务行业人员,分别占到29.7%、17.2%和10.9%。
21.6%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不喜欢父母所做的工作,18.6%的孩子表示不为父母感到骄傲,甚至有7.8%的孩子明确表示“讨厌自己的父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课题组组长孙云晓表示:“父母的形象是少年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榜样,对少年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对父母形象的不满将会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社会适应产生消极的影响。”
逾三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不喜欢自己的居住条件和社会环境
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记者李亚杰、魏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发布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适应性研究》课题报告显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大多居住在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居住条件和社区环境均较差,超过三成的孩子不喜欢现有的居住条件,超过四成的孩子不喜欢自己居住的小区。但仍有六成多表示对现在的生活比较满意,希望将来能一直生活在北京。
报告显示,进城务工农民家庭大多居住在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其中69.1%的家庭其周边邻居多为外地来北京的务工人员,仅有16.2%的家庭居住在北京当地人集中的地区。46.0%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反映他们居住的地方没有健身、娱乐、文化设施和公园;40.7%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不喜欢自己居住的小区”。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家庭多以租用住房为主,居住条件较差。报告显示,67.5%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居住在租来的平房里,8.6%居住在租的楼房里,2.2%的家庭居住在地下室中,仅有17.2%的家庭购买了住房。
另外,家庭成员居住在一间房子里的占42.4%,住在两间居室的为34.6%,居住在三间及以上的家庭为20.8%,这表明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不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
尽管如此,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仍表现出对所居住城市的关心。报告显示,62.2%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表示关心北京的发展变化,50.6%的关心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