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哈尔滨"邻居节"成为创建新型邻里关系的有效载体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1月2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哈尔滨1月28日电 (记者 梁书斌)一些市民清早一打开房门,就看到了邻居热情的笑脸:“我是你的邻居,请你认识我!”

    这是哈尔滨“邻居节”的一个镜头。通过“邻居节”,多少年只有一墙之隔而“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成了亲如一家的朋友。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住进带有防盗门窗的居民楼。防盗门窗在给居民带来安全的同时,无形中也在邻里之间筑起了一道心灵的屏障。大家住在同一个单元、同一层楼,却彼此不熟悉、不认识,邻里缺乏沟通和相助,感情淡漠,影响了和谐。

    2006年6月25日开始至7月25日,哈尔滨市以“相识、相知、相信、相助”为主题,在全市各社区开展了“邻居节”活动,“邻居节”成为创建新型邻里关系的有效载体。

    据哈尔滨市道里区文明办主任孙悦春介绍,“邻居节”期间,哈尔滨市道里区17个街道、5个乡镇、98个社区、42个村屯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通过有组织地开展邻里聚会活动、搭建互助平台,增进了邻里的交流,消除了淡漠隔阂。

    “邻居节”期间,道里区康安街道工委设立“雷锋信箱”,得到了广大居民的拥护,并被广泛使用。在康安社区居住的残疾人赵兴业,家里有5岁的孩子和91岁的老母亲,妻子出走多年。他家里不慎失火,导致部分家具损坏。要强的赵兴业不愿意跟街道和社区干部反映自己的情况,自己又解决不了,就往“雷锋信箱”里投了一封信,引起了康安街道和社区党员的重视,大家捐款2000多元帮助他粉刷了房子,并且买来了生活用品。赵兴业逢人便讲:“‘雷锋信箱’真是帮了我家的大忙。”

    一张“邻里互助绿卡”,将原本互不相识的街坊邻居变成了朋友。道里区号召大家在卡上填写室号、姓名、电话号、手机号、工作单位以及有何特长等,在居民之间彼此交换,使大家由陌生到熟悉,由相识到相助,现在全区有10万多名社区居民成为“卡员”。同时,有的街道、社区还设立了“邻里亲情栏”,举办共栽“邻里亲情树”和“邻里亲情茶话会”活动,开展帮困结对,让人间真情常在。

    全市普遍开展了邻里恳谈日、社区劳动日、扶贫济困日“社区三日”活动,并开展了敲门日活动。

    南岗区在恳谈日活动中,以荣市街道龙泰社区为示范,组织社区农民工和市民一起签署《邻居文明公约》,提升了公民公共道德意识。在敲门日活动中,在社区少先队员中招募“邻里小天使”,头戴标志帽、系着红领巾,挨家挨户敲门,向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问好、祝福,并递上自家的邻里联系卡,逢人就说:“请你认识我。”

    全市的“邻居节”敲门日活动得到社区群众的积极响应,道外区仅仁里地区就有200多名群众报名参加了敲门日活动。

    “邻居节”期间,道外区组织了感动道外人物、事件评选,推出了为民服务的东莱派出所、嵩山社区照顾孤寡邻居17年的那德臣、沿江社区十几年如一日帮扶贫困学生的“老校长”常艳秋、千方百计帮助居民就业的和平社区主任周润芝等典型,还重点宣传了道外北十九道街134院75岁的居民王凤珍。王凤珍22年来每天擦洗1楼到7楼的楼道,用坏了100多把拖布,其先进事迹使居民深受感动。“邻居节”期间,道外区还评选了百名“社区好邻居”,在社区居民中产生了良好影响。

    “邻居节”活动开展以来,哈尔滨市的单元、楼道、社区里发生了许多新变化:邻里间的隔阂少了,理解沟通多了;矛盾纠纷少了,关心帮助多了;家庭纠纷少了,尊老爱幼多了。

    哈尔滨市文明办副主任刘庆明说,实践证明,运用“邻居节”形式,把广大市民发动起来,在参与活动中加强沟通、增进了解、融洽关系、互助互帮,不仅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添了新方式和新方法。

 
 
 相关链接
· 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高级培训班哈尔滨市举办
· 到冰城哈尔滨赏冰玩雪最好避开两个出行高峰
· 哈尔滨市政协召开十届十九次常委会 杨国俊讲话
· 哈尔滨铁路局2007年春运方案出台
· 钱运录:发挥哈尔滨龙头作用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