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1月28日电(记者郭嘉轩)湖北省沙洋县官镇大文村农民徐正权,去年真正体会到了种优质稻和普通稻的区别:他家的80亩“鄂香1号”,产优质稻谷4万公斤,产量与普通稻相差无几,但每公斤多卖0.5元,仅此一项增收2万元。
湖北省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然而长久以来,由于单纯强调产量,湖北米始终给人们一种“高产低质口感差”的印象。为推进农业结构从数量型向优质、效益型转变,2006年湖北开始大规模开展优质稻规模化推广,当年全省推广优质稻1809万亩,达到水稻总面积的60%,其中主推品种在优质稻板块中占到80%以上,困扰湖北省水稻产业多年的品种“多、乱、散”现象得到根本扭转。在全省2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市),国标优质稻面积达到1079万亩,其中订单面积达到873万亩,订单收购价高出国家规定普通稻最低收购价10%-30%,一些高档优质有机稻甚至达到每公斤2.5元。据测算,优质稻板块内农民的种植收入,每亩要增加50多元。
据湖北省农业厅介绍,为让优质稻品种产出优质米,各地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以县为单位的“水稻产地环境无公害整体评价”推广迅速,新认定无公害水稻产地210个,新认证无公害稻米品种47个。在这些品牌带动下,湖北省稻米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外销量比2005年增加92%,一批大米品牌,已在国内外市场形成较高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