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国将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形成空间天气业务体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1月29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冉瑞奎)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空间天气室主任王劲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空间天气轨道建设总体目标是,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空间天气轨道形成“三带六区”的业务布局;建立空间天气初级监测系统,和传统气象观测结合,初步实现大气-空间无缝隙监测系统;建立和完善预报预警系统,预报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立完整的信息和技术保障系统,实现空间天气信息的快速处理和传输;丰富产品类型,建立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为主体的多部门协作的空间天气业务体系。

    王劲松称,我国空间天气轨道建设的近期目标是,到2009年,完成地基太阳光球色球望远镜、厦门和喀什地基电离层垂直探测系统、酒泉中频雷达系统和珠三角电离层闪烁监测网建设;开展“风云三号”01批和“风云二号”后续星的空间天气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初步的信息和技术保障系统;建立包括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警报、现报在内的完整预报体系,根据用户的需求丰富产品类型,初步建立起空间天气服务体系。

    专家称现阶段我国空间天气业务体系还不健全

    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冉瑞奎)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空间天气室主任王劲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现阶段空间天气业务体系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业务体系方面,缺乏国家级的监测预警体系,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还不具备在国家层面上协调我国空间天气业务的实力;

    监测方面,监测能力薄弱,监测手段和布局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中国气象局的自主监测手段严重缺乏;

    预报与服务方面,空间天气预报水平不高,预报方法研究向业务应用的转化缺乏有效的平台和机制;

    科研与开发方面,针对空间天气业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缺乏机制保障,资金投入不足,基本还停留在规划阶段,没有着手实施;

    人才队伍方面,从事空间天气业务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急需引进领军人才;

    合作方面,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有限,严重制约了对外合作的有效开展。

    专家提出我国空间天气轨道系统设计应遵循三大原则

    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冉瑞奎、张洁)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空间天气室主任王劲松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空间天气轨道在系统设计时主要遵循三大基本原则:

    一是立足当前,规划长远。结合国内空间天气观测系统实际,建立地基和天基相结合的空间天气观测系统。地基监测重点建立满足空间天气预警最基本观测资料需求的监测设备,并最大限度地进行国内外资源共享;天基监测重点规划和发展“风云”系列卫星空间天气监测系统。

    二是加速发展,重点突破。在空间天气的预警方面,重点建立重大太阳活动、磁暴、电离层暴的警报和现报,然后逐渐扩展空间天气警报的内容,逐步加大空间天气预警方面的研究力度。

    三是围绕需求,开展服务。强化决策服务,细化专业服务,拓展公众服务,提供科技服务。面向航天、卫星、通信、广电、部队、电力、石油等重点部门或行业,建立空间天气专业服务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强化决策支持服务;通过公众媒体,向广大公众提供公众服务与科普教育。

    王劲松还表示,我国空间天气轨道在系统设计时要贯彻“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

 
 
 相关链接
· 我国成立“气候智囊团”应对天气变化
· 空间天气业务轨道建设的重点
· 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轨道建设的重点
· 北京2008年奥运会天气运行计划即将报奥组委
· 中国气象局评出2006年全球七大天气气候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