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几位市民在广州一个公园内休憩。 新华社记者 壮锦 摄
1月22日,来广州参加市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的陈建华代表对记者大发感慨:过去从化的代表、委员来广州开会,总感到喉咙痒痒得很不舒服,分组讨论时连窗都不敢开,大会一闭幕就马上往回赶。如今感觉不一样了,广州的空气变清新了,许多代表都到珠江边照相、乘船夜游珠江。
记者近日还遇到一位来自东北的民营企业家,9年前他嫌珠江水臭,将三面望江的楼房低价卖掉了。如今他又返回来,不惜高价买了一套临江复式房。他说,现在的珠江不但不臭,而且越变越漂亮了。
的确,广州通过8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的目标,正向2010年大变目标迈进。广州先后荣获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迪拜)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并获得了2010年第十六届亚运会的主办权。2006年11月20日,广州市创模工作通过了国家考核验收,成为目前我国成功创模城市中经济总量最大、建成区域面积最大、工业企业最多、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城市。
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试验区的中心城市和窗口,近年来紧紧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但由此也造成人口高度密集、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环境污染历史欠账多的问题,给广州发展与形象带来了压力和负面影响。
然而,广州正是以“不道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之精神,通过2880天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创模目标。张广宁市长强调,实现这一目标得益于广州市委、市政府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一手着力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一手着力抓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广州。
在创模过程中,广州建立健全了独具特色的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高效工作机制。在谈到市领导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时,广州市环保局局长丁红都幽默地告诉记者:市长就是第一“环保局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区、县级市主要领导均为创模领导小组成员,通过实施《广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总体方案》的15个行动计划、118个工程项目和1000多项具体工作,保障了创模工作的高效运转。
广州以“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和“中调”的城市发展战略为指导,按照“先做好生态环境规划和路网规划,后修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的思路,在全国率先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突出把城市长远规划分解为城市用地、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综合交通三大规划,并编制《广州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等151个专项系列规划,从而推动广州从“山水城市”的传统生态格局向“山、水、城、田、海”的生态新格局跃升,为广州建设生态城市开辟了广阔空间。
公众参与是“上下联动”的重要内容。广州市不是为了创模而创模,而是通过创模这一有效载体呼唤全民的环保意识,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强大环保合力。广州市通过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农村小康环保示范村等工作,大大提高了全民参与的广泛性。同时,还通过建立以环境问题110联动服务制度、新闻舆论监督、市长接待日、环保局长接待日、按期公布城市环境状况、环评公告等公众参与制度,有效疏通了人民群众反映环保问题、参与环保工作的渠道,解决了一大批环境污染、扰民问题。据统计,广州创模以来,累计投入700多亿元资金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从28.5%提高到71.3%,所有大型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都进行了脱磷除氮深度处理,安装在线监控装置,同时采用高新技术建设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装置、医疗废物处理系统、污泥处理系统等。据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验收组民意调查显示,广州市民对市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满意率和对环境质量状况的满意率均超过95%。
广州创模工作的另一个经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据统计,“十五”以来,广州经济以年均13.7%的速度持续、快速、稳步发展,尤其是近3年来,广州地区生产总值从4000亿元、5000亿元上升到6000亿元,比2002年增长7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超1万美元。难能可贵的是,广州无论是GDP还是工业总产值在每年递增1000亿元以上的情况下,其能耗、排污不但没有增加,相反逐年下降。相比2003年,2006年广州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而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减少了24%左右,万元GDP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由5.3千克下降到2.9千克以下,下降62%。工业烟尘和粉尘排放量下降67%,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减少42%,全市万元GDP能耗从2000年的0.9吨标准煤降至2006年的0.75吨标准煤,能耗指标在大城市中居先进水平。
广州以创模为契机,大力实施工业战略转移和老城区产业“退二进三”计划,全面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使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和发展空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广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据了解,广州在创模过程中,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等手段,把不适宜在中心城区发展的、不利于安全生产、影响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的企业,以新面貌、新机制、新工艺调整到工业园区。广州创模以来,关闭、停产、搬迁了147家高能耗、重污染、严重扰民的大型工业企业,从而改变了过去那种工业、商业、居民交互混杂的状况。如西部城区的广州水泥厂是家典型重污染企业,广州市政府不惜投资10亿元,于2005年将广州水泥厂实施环保搬迁,使长期困扰西部城区市民生活的污染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而按高起点、高标准环保搬迁的水泥厂其粉尘排放量减少了84%,平均每吨水泥熟料相应的粉尘排放量仅为原厂的7.1%,相当于欧洲排放标准的一半。
广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的优势产业,在优化产业与节能降耗中提升能源利用效益,走出了一条投入少、产出高,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如1999年建成的广州本田轿车黄埔厂,投资3000万元建设排污利用装置,其全年排污回收再用的水达17.1万吨,相当1600户居民的全年用水量,总排污利用60%。而于2000年9月在增城建成的第二厂,其排污利用达100%,完全达到了“零排放”,全厂无排污口,实现了环境与经济双赢的目标。2005年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仅向国家纳税就达42.09亿元。(邓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