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记者姚润丰、于文静)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2日在此间表示,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水源保护区、海洋功能特别保护区、湿地多用途管制区、湿地野生动物禁猎区、湿地公园、湿地风景名胜区等多种管理形式相结合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
2月2日是第11个“世界湿地日”,今年湿地日的主题是“为了渔业的明天——湿地支撑着渔业的健康发展”,彰显了湿地不仅对生态、而且对维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贾治邦在庆祝“世界湿地日”活动上说,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6年,国家把湿地保护列入“十一五”建设重点并启动了湿地保护工程建设,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全国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470多处,使45%约1700万公顷的自然湿地纳入保护区严格保护。随着湿地保护面积的不断扩大,一些地区的生态状况得到改善。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湿地总面积约3848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湿地公约》划分的各种湿地类型在我国均有分布。我国的湿地孕育着2200多种野生植物和1770多种野生动物,没有湿地许多物种和基因资源将不复存在。
贾治邦表示,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公众和社会各界的湿地保护意识显著提高。过去人们把湿地看成是荒滩、荒水、荒地,现在认识到湿地是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多种效益的自然生态系统,认识的飞跃为湿地保护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湿地,爱护湿地,支持湿地保护事业。
国家2006年共投入3.66亿元用于湿地保护和恢复
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记者于文静、姚润丰)国家林业局2日公布,2006年全国湿地工程共投入3.66亿元,开展了1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48个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
据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第11个“世界湿地日”庆祝活动上介绍,我国将通过全面推进湿地保护和恢复、以及湿地管护能力建设,到2010年使我国50%的自然湿地和70%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逐步扭转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局面。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功能呈继续下降趋势。专家认为,一是对湿地持续大量开垦和不合理开发,使湿地面积迅速减少;二是过度排污、取水调水等行为,干扰了自然湿地生态过程,加剧了湿地功能退化甚至丧失;三是掠夺性开发利用湿地野生生物资源,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加速,湿地渔业资源迅速衰退。
2010年我国50%的自然湿地和70%的重要湿地将得到有效保护
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记者姚润丰、于文静)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2日表示,通过全面推进湿地保护、湿地恢复、湿地合理利用示范以及湿地管护能力建设,到2010年使全国50%的自然湿地和70%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逐步扭转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局面。
贾治邦是在此间举行的第11个“世界湿地日”纪念活动上作上述表示的。
记者从国家林业局了解到,尽管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目前开垦与改造、污染、湿地生物资源过度利用、泥沙淤积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五大因素对湿地保护构成威胁,湿地保护形势严峻,任务繁重。
“湿地保护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一个良好的、功能强大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保障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需要。必须紧紧围绕扩大湿地面积、提高湿地功能这一核心,采取有力措施做好湿地保护工作。”贾治邦表示。
贾治邦说,国家林业局将本着保护优先的原则,综合运用建立自然保护区、禁猎区、湿地公园、湿地多功能利用管制区等多种形式,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坚决制止随意侵占破坏湿地的行为。
与此同时,国家林业局还将抓紧编制和组织实施各省区市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加快湿地保护进程,组织开展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总结探索保护湿地实体资源,利用湿地景观等非实体资源发展生态经济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