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2月2日电(记者卜晓明、顾玲)沙尘暴是我国北方春季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尽管沙尘暴近5-8年来频繁造访我国北方地区,但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研究员任国玉介绍,自有观测记录以来,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发生频率呈下降趋势。
“当前人们一般的感觉是,沙尘暴越来越多了,危害也越来越大了。这种感觉与观测记录存在一定差别。”任国玉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任国玉介绍,我国气象部门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就对包括沙尘暴在内的各类沙尘天气现象进行规范化的地面观测。根据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北方各地经历的沙尘暴日数在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是很多的。自上世纪70年代中起,各地经历的沙尘暴日数呈现稳定下降趋势。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997年。此后,沙尘天气日数出现小幅回升,但目前仍明显低于多年平均水平,更少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的平均数量。
“因此,从近30-50年的时间段来看,北方的沙尘暴发生次数是减少的;但从近5-8年的时间段来看,它却是略有增加的。总体上看,自有观测记录以来,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发生频率呈下降趋势。”任国玉说。
“当然,观测到的沙尘天气频率减少的总体趋势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其置之不理。恰恰相反,公众的空前关注本身就说明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沙尘暴的监测预警和防治工作。”任国玉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