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上海:岁末年初“送温暖”的细节正发生可喜改变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2月10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2月10日电(记者 叶锋)岁末年初,各地送温暖活动正起高潮。日前,记者在上海基层采访发现,在“怎么送、送什么”的问题上,“送温暖”的细节正发生可喜的改变。

    慰问金不是“当面给”

    9日,上海虹口区广中街道特困家庭老蒯一家迎来了上海市领导的慰问。出乎意料的是,在一番握手、寒暄之后,市领导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当面送上慰问金。在众人离去后,工作人员才把800元慰问金悄悄递上。

    广中街道的负责人说,每年年末市领导都来街道“送温暖”,但今年是首次把慰问金放到“事后”再给。

    过去,我们常常看到,领导干部习惯性地将慰问金送到困难群众手中,周围则是人群簇拥,照相机闪光灯亮成一片。更有甚者,这种“送温暖”还变成一种“作秀”,有的领导陶醉在一片“感谢声”中,而受助困难群众对这点慰问金、慰问品拿得却很不是滋味。

    “低调一点”--这是记者日前在上海基层采访“送温暖”活动时,从街道干部口中听到最多的词。徐汇区天平街道的一位干部说,重要的是将温暖送到百姓手中,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虹口区有些街道干部则说,今年他们到居民家中慰问,不请记者同行。

    送温暖,不再“冒昧造访”

    7日早上,徐汇区天平街道80多岁的独居老人曹老太把挂在窗口的指示牌翻成了红色。中午,助老服务员上门了。得知老人身体不适无法出去买药,助老员欣然代劳。

    天平街道负责人介绍,该街道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有1021位。为此,街道成立了一支专门的助老服务队伍,通过看望、走访、“送温暖”等方式,及时为老人解决生活所需。然而,前不久,一些老人却向助老员表达了谢绝“照顾”的意愿。老人说:“我们喜欢清静,现在隔三差五就有志愿者、服务员轮番拜访,实在吃不消。”

    为此,街道推出了更人性化的“翻牌服务”模式:老人每天定时翻动悬挂在窗口的红绿双色指示牌,志愿者则在楼下按指示牌的颜色做好记录。如果老人起居无恙,无需帮助,就会每天翻牌换颜色;一旦老人连续一两天都没有翻牌,志愿者会通过上门或者致电的方式询问老人情况。“老人总是需要帮助的,但要注意他们什么时候需要。”街道干部说。

    送温暖,从民生所需出发

    记者在上海基层采访,听到发生在过去的这样一些尴尬故事。有一位独居老人接待一群志愿者前来服务,他们帮搞卫生,拖地、抹窗、清洁厨房,但一向节俭、善于“循环用水”的老人却为他们“大大方方”地用水而感到心疼,“浪费了很多自来水啊”。有一户特困家庭,天冷的时候缺少棉衣、棉被,街道来慰问,送上的却是一床电热毯,“放着不用浪费,用起来又太费电”,弄得这家人左右为难,最后还是没用。

    如今,这样的尴尬慢慢地少了。上海广中街道的干部说,现在每次对困难家庭上门“送温暖”之前,都会让居委会干部一家家串门,做到因人而异,各补所缺。

    “这一系列细节的改变,说明我们‘送温暖’的理念和做法在转变。”上海市民政局的一位干部说,虽然温暖年年送,但目前许多干部已不再视“送温暖”为一种政绩的宣扬,而是一切从民生所需出发,切实履行政府的服务职能。

 
 
 相关链接
· 吉林省年终送温暖 共预拨资金10.1亿元扶贫济困
· 陕西春节向城乡特困户送温暖联合爱心大行动启动
· 河南省8万名公安民警向辖区群众述职述廉送温暖
· 送温暖活动全总已为140万职工和农民工追回欠薪
· 扶贫济困:各地工会春节前夕广泛开展送温暖活动
· 街道社区送温暖 下岗人员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