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辽宁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达到或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在经济增长的结构和质量提高的同时,财政与居民收入均大幅增长,低收入群体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得到了更多实惠。
体制机制创新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关键和前提。2006年,辽宁省34家地方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占应改制企业的85%;国有中小企业产权改革基本完成。全省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4400亿元。以自主创新为支撑,辽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为核心,建设新型产业基地。2006年,辽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983.9亿元,首次超过石化和冶金行业,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新增工业利润的80%来源于装备制造业。目前,沈阳机床、大连机床双双进入世界机床前十强,华晨汽车集团的15.8万辆中华轿车将在今后5年内大批量进入欧盟市场。
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同时,辽宁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加强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术改造和监管,努力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目前,全省已有50多家电力、冶金、煤炭、石油等传统耗能大户实现废水“零排放”,全省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提高8.3个百分点。全省618家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年节水1.94亿立方米,节电3亿千瓦时。
辽宁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增强,效益稳步提高。2006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17亿元,增长21%。辽宁将新增财力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2006年,全省120万棚户区居民告别老棚户,搬进新楼房;今年又启动了5万平方米以下城市连片棚户区的改造。辽宁用于就业再就业资金达11亿元,援助“零就业家庭”17万户,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提高329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12万优抚对象抚恤金标准。(记者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