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各地群众欢度新春 新民俗、新景观勾勒和谐景象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2月1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 2月18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全国各地群众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欢庆这一传统节日的到来。

    北京的大年初一,街头张灯结彩,各界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庆祝新春佳节。在北海公园,“第四届迎春祈福文化节”里飘出了宫廷仙乐,身着清朝宫廷服装的乐师们,轻敲细抚着编钟、编磬、古筝、排箫等古乐器,悠远的金石之声激荡在古典皇家园林的上空。不少的普通百姓一大早就赶到这里,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为家人和朋友祈福;在北京石景山游乐园进行的“洋庙会”,30余家洋小吃和50家民俗小吃,再搭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叫卖声,更是形成了一道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景。

    春节期间,北京市将举办有组织的大型活动共计18项、105场次。在中华世纪坛、玉渊潭公园、海淀公园等活动举办地,到处充满喜庆、祥和、热闹的“迎奥运、庆新春”气氛。(记者 孙蕾)

    在上海市第一个慈善超市--普陀区长寿社区慈善超市,大年初一一大早便人头攒动、暖意融融,社会各界选择以慈善捐赠的方式来迎接农历新年第一天:社区居民捐出了闲置不用的衣被,玉佛寺僧人捐出了香火钱,还有50多名少年儿童捐出了他们的压岁钱、零花钱。大风车绿洲幼儿园谈天小朋友踮着脚把20元钱投进捐赠箱,他说:“把压岁钱捐给别的小朋友买玩具、买新衣服。”5岁的夏雨萱小朋友则把自己积攒了近一年的储蓄罐捐了出来,里面都是硬币。夏雨萱的妈妈表示,家里鼓励孩子这么做。(记者 肖春飞)

    18日,西藏同时迎来了春节和藏历新年两个传统节日。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270多万各族人民,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共庆佳节。

    早晨,在拉萨大昭寺广场上人潮涌动、桑烟缭绕,身着节日盛装的藏族群众按照传统习俗,在新年第一天朝拜释迦牟尼佛像;而在布达拉宫广场上,成群结队的人们在游玩、拍照留念。拉萨著名的八廓街热闹非凡。居住在这里的藏汉人民互敬美酒、互献哈达,唱着《一个妈妈的女儿》,一个个居民大院内充盈着欢歌笑语,呈现出团结、欢乐、祥和的美好景象。(记者边巴次仁、拉巴次仁)

    大年初一,广州市民纷纷走出家门,到各大公园的园圃中感受新春气息和民俗风情。在市内各大公园,很多市民一家老少、欢声笑语地漫步于争奇斗艳的苗圃之中。一年一度的广州园林博览会更为人们的节日出游锦上添花。在作为主会场的越秀公园,共有30多组艺术小园圃和12组大型公共景点。流水潺潺的石磨清泉、返璞归真的木屋平台、争奇斗艳的奇花异卉,让人顿觉神清气爽、生机勃勃。此外,流花湖公园用玫瑰花打造的“爱的留言板”前,情侣们争相留下爱情宣言;雕塑公园用30万颗郁金香营造的异国风情、烈士陵园粤剧色彩浓厚的脸谱、荔湾公园的西关风情景物等,都精彩展现了广州独特的魅力。(记者 孔博)

    在浙江,遭受了超强台风“桑美”劫难的苍南县灾区,在安宁、祥和的氛围中迎来了灾后的第一个春节。这个县金乡镇永兴村特困户黄大豹夫妻一早起来就去市场买了一篮子的菜,准备等父亲过来好好过年。黄大豹是个残疾人,妻子没有固定的工作,家中就靠黄大豹做点小生意为生。“桑美”台风灾后,政府给了他1万元的补贴,帮助他盖起了新房。黄大豹高兴地说:“现在可以安安心心过个年了。”在受灾严重的夏泽村,记者看到,灾民们大都搬进了新居。苍南县政府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到春节前,全县没有一户灾民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所有灾民都有了温暖安全的过冬场所。(记者沈锡权 汪林义)

    在郑州,一些市民则通过到郑州杂技馆里看演出迎新春。18日10时,记者在这家杂技馆看到,有许多观众等待进场。北京育民小学二年级学生李嘉镛随父母到郑州的叔叔家过春节,听说郑州杂技馆大年初一有演出,他和6岁的堂弟李嘉涛一早就赶来了。李嘉镛的叔叔李振毅说:“往年过节我们两家经常出去旅游,今年决定不再带孩子们去那些拥挤的地方,在这里看演出,既安全,又文明,还有娱乐性。”(记者 李丽静)

    厦门:农民工免费长话拜年

    新华社厦门2月18日电(记者项开来)18日是大年初一,早上9点钟,厦门市标志性景点之一的国际会展中心周围已是人流如织。在会展中心的东南侧广场,摆满电话的十余张桌子一字排开,南腔北调的拜年声吸引了过往游客的注意。

    大年初一到初三,厦门市总工会主办“心系农民工、长话贺新年”活动,为农民工朋友提供免费长途电话服务。记者看到,在国际会展中心电话服务点,一共设有100部电话,现场聚集了大批农民工及其家属。“新年好,新年好!”“拜年,拜年!”祝福声此起彼伏:农民工们有的对着话筒在说话,有的在一旁耐心等候,有的通完话后满怀喜悦离开了现场。

    刘丽,一位来自河南周口的女工,已经在厦门过了三个春节。初一上午,她和几个姐妹逛街,正好遇上了这个免费电话活动。“俺要给奶奶、姥姥拜个年。”刘丽一边向记者说,一边兴奋地接过身边姐妹递上的电话。“奶奶,新年好……”,说起家乡话刘丽格外激动。

    老家在江西南昌的许卫兵,由于火车票难买今年没能回家过年。上午他和几个老乡来会展中心游玩,意外得知了可以免费打长话。“这个活动好!好!”许卫兵竖起大拇指,向记者示意,又转身和老乡们挤入了通话的人流中。

    除了国际会展中心、人民会堂等景点外,厦门市还在湖里区进城务工人员服务中心、海沧新阳工业区和翔安隧道重点工程等多个地点,为农民工朋友提供免费长途电话。从正月初一到初三,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5点,农民工朋友都可以免费享受到这项服务。

    厦门“闹新正” 展示别样的闽南风情

    新华社厦门2月18日电(记者卢志勇)“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睡到饱)……”这首厦门老老少少耳熟能详的民谣,从大年初一数到正月十五,提示着人们一年一度的“闹新正(新年正月)”又开始了。

    喜庆的春联、火红的灯笼、吉祥的中国结……厦门街头巷尾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气。在新兴的商业街禾祥西路,记者看到,一只2米高、憨态可掬的“金猪”,正向人们传递着新年的祝福;一群小朋友围着“金猪”又跳又闹,好不快活。

    初一到十五,南音、芗剧、木偶戏、布袋戏等闽南民间传统艺术将在厦门的街道、社区、广场、影剧院等地方热闹登场。厦门金莲升高甲剧团重点推出《千里驹》《翁婿逆情》《孟丽君脱靴》三台好戏,以展现传统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大年初一零时整,厦门千年古刹石室禅院首次撞响巨型和平钟,人们以此祈福迎新,表达两岸同胞共盼团圆的心愿。而海峡两岸名小吃联展、台湾商品义卖、两岸万人民俗踩街、闽台文化交流文艺演出等活动的陆续展开,更使厦门的年味中散发出浓浓的“台湾味”。

    西藏高原近百哨所首次实现网上过新年

    新华社拉萨2月18日电(王逸涛 傅文豪)“墨脱哨所的舞蹈《洗衣歌》、乃堆拉哨所的歌曲《天路》,岗巴营的小品《祝福》……”18日上午,西藏近百哨所首次借助新开通的边防信息系统,进行春节和藏历新年的网络大联欢。

    西藏军区所属边防哨所大多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脉腹地,每年10月以后,基本就大雪封山,个别哨所所在地甚至长年积雪,与外界的信息交流非常困难。今年,西藏军区拨专款开通了能连接每个边防哨所的信息系统,使得边防官兵在哨所就可以召开电视会议、进行网络训练、开展文体活动等。

    为了庆祝春节和藏历新年的到来,西藏军区在大年初一组织边防官兵进行网络联欢。从墨脱到岗巴,从马泉河到昆木加,哨所官兵们用舞蹈、音乐、小品等各类节目形式向战友们互致新年问候。墨脱边防营战士李江通过网络电视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我一点也不孤独。”

    西藏各族人民欢度春节藏历新年

    新华社拉萨2月18日电(记者拉巴次仁、边巴次仁)“扎西德勒!扎西德勒!”在新年的声声祝福中,西藏270多万各族人民18日同时迎来春节和藏历新年,高原处处呈现出汉藏同庆一家春的欢乐景象。

    18日,西藏各地的过年气氛比往年更加浓厚、热烈,因为今年的藏历火猪新年和农历春节恰巧是同一天。

    拉萨市八廓街的藏族老大妈次央,今天一大早就在家门口的自来水龙头边取“圣水”。藏族人有个大年初一“抢头道水”的风俗,据说,大年初一哪家抢到第一桶水被认为全年能走好运,而且称第一桶水为“金水”、第二桶水为“银水”、第三桶水为“铜水”,因此人们为了抢新年第一桶水必须早早行动。

    “我们小时候要跑到很远的井口,甚至到河边去‘抢水’。”62岁的藏族老大妈次央说,那时候“抢水”是真抢啊,人们都是跑着去“抢水”,甚至为抢第一桶水而发生口角。“现在谁家还‘抢水’呀?大家只不过是在继承传统习惯而已,你看自来水都接到家门口了,用水这么方便了,也就不用真抢了。”

    在拉萨市娘热路菜市场的一个店铺里,藏族小伙子扎西平措手捧“五谷丰收斗”向他的汉族朋友王友善拜年。“扎西绣!(祝吉祥)”王友善操着一口流利的拉萨标准藏语,向扎西平措问好。在互相祝福后,来自四川邛崃的王友善熟练地吃起斗内的“切玛”,同时将扎西平措妻子敬献的青稞酒饮尽。

    “我们藏汉兄弟一同过年,真的太好了!”王友善兴奋地说,他在拉萨做生意有六个年头了,扎西平措是两年前认识的,当时扎西平措开小货车,王友善又经常提货用车,于是两人就这样结识,现在成了好朋友。他说:“我已经有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虽然有些想家,但在拉萨和藏族朋友一起过年,心里暖融融的!”

    在布达拉宫广场,一对身着休闲运动服的夫妇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在广场边散步,边捡拾垃圾,据丈夫张恩华告诉记者,他和妻子一直想看看布达拉宫,于是春节前5天就从成都坐火车赶到了这里。“布达拉宫广场真漂亮!”

    青藏铁路的通车,使进出西藏变得更加方便。记者电话采访了一家坐火车回到四川德阳过年的家庭,丈夫向勇告诉记者,他们全家人正在一起过一个“藏汉团结”年,向勇的妻子拉巴卓玛说:“我和丈夫结婚已有13年了,孩子的藏族名字叫次旺,汉族名字叫向东,我们过的很幸福!”

    派“利是”,香港过年即景

    新华社香港2月18日电(记者廖翊)在香港,最早感受春节将至的气氛,是从“利是封”开始的。

    所谓“利是”,就是内地通常说的“压岁钱”。“利是封”,就是装压岁钱的纸套。

    过年前一个多月,当你在香港买好一件东西,商家会在包装袋中塞入一沓利是封;有的商家在大街上向行人派发利是封,免费给予后还连连道谢;记者交电话费,得到一份包装精致的礼物,打开一看,还是利是封……

    香港的利是封设计独到,印制精美,有生肖套印,有新年祝福;要么鲜红熠熠,要么金光灿灿。不管里头“内容”如何,封套本身就平添了几分新岁喜气。

    有些精明商家将利是封变成了商品。新春前夕,铜锣湾波斯富大街上,一家名叫“百家姓利是封”的专卖店开张了,在如此繁华昂贵的地段售卖起小小利是封。

    大年到来那天,记者走进这家专卖店,不大的店面挤满顾客。顾客可以挑选印有自己姓氏的利是封,从“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到“皇甫”等稀有复姓,无一不有,套印在金、红二色利是封上,可谓华夏百家,会聚一堂。因大小、多少、纸质的不同,这些利是封有的50港元一沓,有的100多港元一沓。

    “我们在香港卖利是封多年,生意不错。不只香港人,内地游客也爱买。”售货小姐说。她还表示,之所以售卖“百家姓利是封”,主要是觉得“有意思”。

    “满城尽见利是封”,发利是,会否对香港市民造成压力?

    在香港,发利是完全是一种心意的表达,表达对象是老人及晚辈、孩童等,一般十元、几十元即可。而未婚成年人,即便有薪俸,也不必派发利是,还可以得到长辈的利是。所以,人们不会因之而感到负担,也不会有人视之为外财。精美的利是封内,传递的更多是祝福和心愿。

    春节后开始工作的第一天,上班者的办公桌及岗位上大都放着一封“利是”,这是老板或上司必不可少的心意。这洋溢喜气的利是封告诉人们:春节过去,好“彩头”等着你。

    除夕夜:重庆3200名消防官兵岗位守岁保平安

    新华社重庆2月18日电(记者李永文)从大年三十晚上到正月初一凌晨,重庆消防总队3200名官兵度过了一个特殊的除夕夜,他们坚守岗位、闻警而动、排险除危,共接警190余起,处置火灾188起。

    除夕当晚,在各辖区火警值班人员照常值班的情况下,重庆消防总队紧急调集机关副处以上干部组成10个应急机动指挥组,准备了10台机动消防指挥车备战除夕夜,各辖区消防部队也抽出机动警力在重点区域和闹市区巡逻守护;同时,市119指挥中心的火警报警电话也增加了10台,以应对激增的火警。

    大年三十19时10分,渝北区龙达街25号附近垃圾场起火。消防战士到场后,发现附近还有市民对着垃圾场火焰点放烟花“魔术弹”和“冲天炮”。战士们立即制止,并喷水灭火,七八分钟后,火被彻底熄灭。

    重庆市消防总队119指挥中心数据显示,从17日18时开始,重庆市火灾发生数量逐步攀升。从17日23时至18日零点30分,重庆市主城区掀起燃放烟花爆竹的高潮,119指挥中心的接警电话响个不停。期间,火灾高达110余起。

    年夜饭 春晚 守岁 迎春 各地欢乐祥和平安度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