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记者 田雨)中国政府1日宣布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启动。这标志着具有重大意义的第四个国际极地年活动,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拉开了帷幕。
据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副主席、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介绍,中国行动计划由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的综合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计划、北极科学考察计划、国际合作计划、数据共享和公众宣传计划组成。
国际极地年是全球范围的科学家共同策划、联合开展的大规模极地科学考察活动,被誉为国际极地科考的“奥林匹克”盛会。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全球科学家已联合组织过3次国际极地年活动。
“这些活动加深了人类对南北极及地球系统的认识,推动了国际极地科学研究的跨越式发展。”陈连增说。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没有参加前3次国际极地年活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南极科考站。20年来,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加快发展,与国际相关领域合作全面展开。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成功组织了23次南极科学考察、2次北极科学考察,初步建立了极地科学考察体系。特别是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内陆冰盖考察队,成功实现了从地面到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区域,创造了人类极地考察史上的奇迹。
“对地域广阔的南北极地区的全面探索与了解,仅靠少数国家的参与和有限的人力、资金投入是难以实现的,广泛开展国际大协作十分重要、紧迫。”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说。
作为第4次国际极地年的发起国之一,中国政府对国际极地年活动高度重视。2006年4月,由外交部、国家海洋局等有关部委成立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在该委员会的指导下,中国科学家们积极参与国际极地年的策划。
据介绍,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的综合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计划,是由中国科学家牵头组织的大型南极考察与研究计划,是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核心计划,也已成为国际极地年核心科学计划之一。
科学家们将通过这条包含海洋、冰架、裸岩、冰盖、大气和近地空间等要素的综合考察断面,观测各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在关键地点钻取冰芯样品,把现代过程研究与历史演化相结合,研究南极地区与全球变化的关联,预测未来变化。
由于全球变暖,北冰洋在最近几十年发生了明显的异常变化。国际极地年期间,中国科学家将牵头在北极太平洋和大西洋扇区等关键海域,连续两个夏季航次开展多国联合考察,并参加其他国家的航次考察,系统观测海洋、海冰和大气变化。
此外,在国际极地年期间,中国科学家和极地考察设施将参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牵头的有关计划,并吸收其他国家科学家参与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
陈连增表示,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期间产生的科学数据、样品将作为主要成果得到安全保存和共享利用。
中国还将通过各种传媒,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普及活动,组织公众参与活动,培养青少年对极地的兴趣,提高全民的极地意识和科学素养。
“希望通过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实施,取得更为丰硕的极地科研成果,推进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的发展,提升我国对世界极地科学的贡献率。”孙志辉说。
新闻背景:国际极地年
新华社北京3月1日电(记者田雨)国际极地年是全球范围的科学家共同策划、联合开展的大规模极地科学考察活动,被誉为国际极地科考的“奥林匹克”盛会。
全球科学家已联合组织过三次国际极地年活动。1882年第一个国际极地年,开创了国际科学界大协作的先例;1932年第二个国际极地年,在南北两极建立了常年观测站和内陆考察站;1957年第三个国际极地年促成了《南极条约》的签订。
伴随着历次国际极地年活动的开展,众多科学考察站在南极、北极地区相继建立,人类得以不间断地对两极地区持续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观测与监测工作,并且逐渐认识到该地区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物质资源,而且拥有宝贵的科学资源,将对人类社会的未来生存与发展发挥关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正值第三个国际极地年暨地球物理年50周年,国际科学理事会和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发起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活动,对于深入开展极地科学前沿研究,宣传地球科学知识,培育极地科研人才,提高人类应对气候、海洋和陆地等环境变化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