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30日,云南省玉溪市。
面对该省180多位工会经审干部,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江巴吉才掷地有声地表示:“我作为省总主席,在这里郑重表个态,希望省总经审会依法认真履行审查监督职责,大胆开展审查审计监督工作,我们一定虚心接受监督,也一定经得起监督,做好表率。”
江巴吉才的表态透露了一个重大信息:包括他在内的所有省总领导业已进入了工会经审会的监督、审查视野。
省总纪检组长、经审会主任陈欣生告诉记者,从2002年12月本届经审会组建以来,该省工会已经基本构建了一个完整有效的工会经费审查监督体系。工会所有领导干部工作变动必须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在云南已经成为一项基本制度,“去年党组某领导工作变动,我们对他也进行了审计,并正式提交了审计报告。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陈欣生说。
省总常务副主席卢正国一再强调,工会经费来源于职工的劳动成果,是职工的血汗钱,是工会开展活动的物质基础,对它使用管理的好坏直接涉及工会的品牌、声誉和生命。
陈欣生告诉记者:“国家赋予了工会监督审计这笔经费的权力,这更加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我们的信任。”从经费审查这个角度,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已刻不容缓。
2002年12月,省总第九届经费审查委员会选举产生。省总经审会委员从上届的11人增加到19人,增设了由7名常委组成的常委会,该省县以上工会基本建立健全了经审会、经审办、工会经费审计组、经审工作互助组,构成了4级工会经审组织网络体系。该省16个州市、30个产业厅局(公司)建立了经审办。“这些组织机构建立后,本届经审会之前只有省总和昆明市总有经审办的现象不复存在。”经审会副主任张岩说。
一张覆盖全省工会经费审查工作的大网编织就绪。
“光有组织这张网还不行,还得转变工作理念。”陈欣生说。
这个转变体现在:由具体事务转向抓大事、谋全局、当高参;由被动型转向主动服务、超前谋划;由单一监督转向监督服务并重;由账项审计转向管理审计,审计重点由纠错查弊转向完善财务内控制度。“疏”、“堵”并用,“防范胜于纠正,监督寓于服务,整改优于查处。”此外先后有28项各种制度陆续出台实施,保证了经审组织履行监督职责得以落实。
工会经审工作量大、专业审计人员不足是省总经审会颇为头疼的事儿。陈欣生想到了“借外脑”的主意。一些县一级的审计局长被聘为工会经审会的委员;通过培训考试,该省聘用了500多人充实工会经审工作。有了组织有了制度有了人,经审会就把审计监督的范围扩展到工会经济工作的全过程里,领导离任、基建改扩建工程等,无一不在经审会的关注中。在对30个基建维修改造工程等项目的审计工作中,审计金额692.4万元,核减金额102.9万元,核减率14.86%。
经审会审计监督出效益、出廉洁集中体现在2005年11月竣工使用的省总办公大楼上。
省总办公大楼在建设项目立项、开工、结算等整个过程中被全程审计监督,审计金额达2402.15万元,通过审计监督,使工程造价降低了约200万元。工程结算审计,又核减了179.84万元。现在该省工会所有的建设项目无论大小,均无一例外地要接受经审会的全程审计监督,陈欣生说:“通过审计节约了一些资金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全省工会近年大大小小竣工了不少建设项目,我们没有接到一封举报信。审计促廉还树立了工会形象,保护了一批干部。” (记者陈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