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汪恕诚: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21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记者姚润丰)3月22日是第15个“世界水日”,也是第20个“中国水周”的第一天,我国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的主题是“水利发展与和谐社会”。水利部部长汪恕诚2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必须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使我国水利发展真正转入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轨道。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汪恕诚说,长期以来,我们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却忽略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却没有同等重视节约和保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一些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环境过度破坏现象较为严重。

    “我国缺水问题一直存在,越来越突出。”汪恕诚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近20年来,全国地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但南方地区河川径流量和水资源总量有所增加,增幅接近5%,而北方地区水资源量减少明显,其中以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区最为显著,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水资源总量减少12%,其中海河区地表水资源量减少41%、水资源总量减少25%。北方部分流域已从周期性的水资源短缺转变成绝对性短缺。

    对此,汪恕诚表示,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威胁我国未来水环境安全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强化水资源稀缺和节约意识。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水运行机制。

    “建立节水型社会,是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其意义和深远影响不亚于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汪恕诚坦言。

    水是生命之源,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汪恕诚介绍,目前,我国水旱灾害综合防御体系还不完善,耕地有效灌溉率只有50%,大部分灌排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农业还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近40%的水库病险问题严重;一些城市水源地被污染,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农村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普遍较差,近一半的农村水库移民属于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

    “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全面落实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要求。”他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调整中央水利投资结构,抓好直接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推进灌区两改一提高、落实水库移民政策法规”这四件大事。

    根据水利部的部署,2007年,中央将投资60亿元左右加快治淮工程建设,安排中央资金64亿元,解决32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投资20亿元深化灌区“两改一提高”,即通过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和用水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此外,力争确保中央每年安排投资50亿元,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

不尽思绪为水忧
——写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来临之际

    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记者姚润丰)几乎不敢去谈身边的水,只因这个话题太过沉重。当3月22日第15个“世界水日”和第20个“中国水周”来临之际,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再次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和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难点,水资源短缺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贫水国无法回避的世纪挑战。

    “水危机”困扰大江南北

    尽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长江和黄河依然奔流不息,尽管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兴建了水库8万多座,总蓄水能力达5000亿立方米,加上无数引水、抽水设施,使全国供水规模从1000亿立方米增长到5800亿立方米。但是,今天的中国却不得不面对被联合国认定为“水资源紧缺国家”的现实。

    “水多了,水少了,水脏了,水浑了”这是目前我国水利部门不得不面临的“四大难题”。水多:洪涝灾害仍是部分地区发展的心腹大患。20世纪90年代的10年中,主要江河流域有6年发生大洪水。水少: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河道外用水较多,造成了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等。水脏:水环境污染等。水浑:包括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包括沙尘暴问题。

    资料显示,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6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按照2004年人口计算,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我国水资源整体分布特点是,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全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由东南的超过3000毫米向西北递减至少于50毫米。北方地区(长江流域以北)面积占全国的63.5%,人口约占全国的46%、耕地占60%、GDP占44%,而水资源仅占19%。其中,黄河、淮河、海河3个流域耕地占35%,人口占35%,GDP占32%,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57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分析认为,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将近400亿立方米,相当于北京市年用水量的10倍。而“十五”期间,全国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全国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比较严重缺水的有110座。

    经济发展难以承受水资源承载力之短

    进入3月份以来,南北各地喊“渴”的消息不断传来,春耕生产正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制约,“供水危机”的警报频频拉响。

    尽管水资源缺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承载能力问题却认识不足。水利部部长汪恕诚表示,在生产和生活领域仍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水资源浪费现象,尤其是当前很多地区粗放的增长方式使一些高耗水行业无情地吞噬着日见“瘦弱”的水资源。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国很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论证中几乎没有节水内容,一些地区不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盲目、肆意发展,造成了当下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恶果。

    “一方面存在严重的缺水问题,另一方面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汪恕诚说,全国平均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约为1公斤,而世界上先进水平的国家(如以色列)平均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达到2.5至3.0公斤。目前我国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5%,而英国、德国、法国、匈牙利和捷克等国家,节水灌溉面积比例都达到了80%以上。

    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工业水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程度较低,用水工艺比较落后,用水效率较低。我国2004年万元GDP用水量为399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国这些先进国家的8倍。“总体来看,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相当于先进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汪恕诚说。

    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用水量的急剧增加,而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汪恕诚介绍说,目前北方大多数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我国淮河、西北部分内陆河流、辽河和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均超过或接近60%,海河流域已经超过100%,远远超过流域允许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极限。

    建设节水型社会刻不容缓

    “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这句提醒人们节约用水的广告语,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从此节约每一滴水,真正做到用水“斤斤计较”?

    地球毫无保留地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但长期以来,人们头脑里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导致了每年此时各方对水问题的热切关注,各种与水有关的话题被无数次地反复提及。但公众的节水意识仍然不高,造成了长期破坏、浪费水资源的恣意和无度。

    “要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和严重的用水浪费现象,必须大力提倡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意义绝不亚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汪恕诚在很多场合反复提到这样的观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部门近日已正式出台《“十一五”时期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值得关注的是,这个目标确定,到2010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必须降低20%。

    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一系列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举措正逐步展开。“十一五”时期,我国将建设100个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总结和推广一批有代表性的试点经验。原则上每个省区市都建设一到两个全国试点,以带动各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开展。

    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通过五大途径来确保节水型社会取得明显成效:明晰初始水权;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与微观定额两套指标体系;综合采用法律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行政措施、科技措施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用水户参与管理。

    “通过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使得各行各业、社会成员受到普遍的约束,需要去节水;通过制度创新,使得全社会能够获得制度的收益,愿意去节水,使节水成为用水户自觉、自发的长效行为,而不是仅靠行政推动的权宜之计。”汪恕诚说。

全国学校节水宣传教育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记者姚润丰)在3月22日第15个“世界水日”来临之际,水利部、教育部和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21日在北京正式启动全国学校节水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全面拉开我国学校节水宣传教育系列活动的帷幕。

    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在启动仪式上说,从我国的国情、水情来看,在学生群体中广泛开展节约水资源的宣传活动尤为重要。面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活动,将资源道德意识纳入学生的德育教育范畴,培养他们全新的资源道德观和自觉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行为,不仅是造就具有良好资源品德、行为习惯的社会公民的需要,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教育部部长助理杨周复表示,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对广大学生集中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既有利于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普及性和实效性,又有利于通过学生节水行为和意识的形成,辐射家庭及全社会,从而带动整个社会节水意识和自觉节水行为的形成。

    据了解,从2006年起,水利部、教育部和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共同组织了以广大在校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学校节水宣传教育系列活动筹备工作,摄制一部学校节水宣传教育电视片,绘制一套节水知识挂图,建设命名一批全国节水教育基地,开展一次以节水为主题的漫画网络征集四项活动。目前,各项工作准备就绪,为全面推进学校节水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基础条件,为节水宣传教育走入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启动仪式上,水利部、教育部、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还向全国首批节水教育基地授牌,宣布了“生命之水漫画精品网络展”获奖作品名单,向西部缺水地区的学校代表赠送了《生命之水》学校节水宣传教育电视片光盘和节水知识挂图。

[新闻背景]

“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

    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记者姚润丰)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其中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

    鉴于全球淡水资源短缺、许多国家将很快陷入缺水的困境,经济发展将受到限制,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后,水利部即确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为“中国水周”,考虑到“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的主旨和内容基本相同,故从1994年开始,把“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时间重合,使宣传活动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题。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发展迅速。一方面,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以惊人的速度扩大;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蚕食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全世界每天约有200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废水会污染8升淡水;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

 
 
 相关链接
· 两会民生话题:政协委员迫切呼吁保护我国水资源
· 水资源评价显示: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
· 首个部级水资源与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 于幼军:全力做好福荫子孙后代的水资源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