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我国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综述
新华社北京3月30日电(记者 姚润丰)一剂疫苗能同时防治两种鸡病,一亩水稻能产800公斤,一个水稻品种“汕优63”推广22年累计增产稻谷695.15亿公斤……农业科技创新在给广大农民带来一个个实惠的同时,实现着我国农业发展由“靠天吃饭”向“靠科技发展”、由“藏粮于仓”向“藏粮于技”、由“广种薄收”向“科技增效”的转变,为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科技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促进下,2004年至2006年我国粮食年产量实现连续三年增长。粮食生产出现重大转机既有政策、市场、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也与农业科技创新对粮食生产发挥巨大推动作用密不可分。2004年至2006年,我国粮食产量的恢复性增长主要依靠的不是增加耕地面积,而是单产的不断提高,由于育种、栽培、测土配方等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直接促进了我国粮食单产实现连续三年增长。
“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油菜等一系列重大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培育并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6000多个,粮、棉、油等主要作物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更换了5次至6次,每次更换都增产10%以上。
与此同时,优良品种改良、重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大批成果的推广运用,支撑全国粮食单产由1949年的每亩68.6公斤提高到2005年的310公斤,粮食总产量从1亿吨增加到4.8亿吨。以福建农业科学院谢华安研究员培育的水稻良种“汕优63”为例,1984年至2005年,“汕优63”累计推广9.3813亿亩,累计增产稻谷695.15亿公斤,以每公斤稻谷1元计算,共新增总产值695.15亿元,按每亩扣除新增化肥成本5元计算,农民实现增收648.24亿元。
专家表示,我国发展农业的基本经验有三条,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在政策激励效应相应减弱的情况下,特别是耕地面积减少不可逆转的趋势下,农业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要靠提高单产来解决,而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是科技进步。
自主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育种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动物克隆等农业生物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十五”期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48%,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杂交大豆、转基因三系杂交抗虫棉五大农业科技领域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由此揭开了我国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篇章。
超级稻引领我国水稻“第三次革命”。农业部自1996年启动“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以来,全国十多家协作单位育成新品种28个,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超700公斤,小面积亩产超800公斤,两优培九、沈农265、国稻6号等品种已累计示范推广2亿多亩,增产稻谷125亿公斤。
禽流感疫苗研制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国际上第一个成功研制出抗H5N1型禽流感病毒基因工程灭活疫苗和抗H5亚型禽流感重组禽痘病毒载体疫苗,在国际上首次成功研制出同时抗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两种疫病的新型基因工程“双抗”疫苗。目前,H5N1型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已在全国应用约6亿毫升,H5亚型禽流感重组禽痘病毒载体疫苗在全国应用4.2亿羽份。
转基因抗虫棉选育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是世界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立研制和开发成功转基因抗虫棉的第二个国家。自1999年以来,国产抗虫棉推广应用面积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7年间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27亿亩,为国家和棉农增收节支220多亿元。
……
这些自主创新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成功研制和广泛应用,为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能以不到世界耕地总量7%左右的耕地,养活占世界人口总数21%的人口,这是中国无法回避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也让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敬。打开这把‘锁’的‘钥匙’,就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说。
“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农业部部长孙政才表示,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初步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框架,13个优势农产品产区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和产学研协作网络初具雏形,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左右。
科技推广到田破解“最后一公里”
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达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40%左右,而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大量的科技成果“沉睡”在实验室,既造成技术资源的巨大浪费,又耽误了农业的发展机遇。
据了解,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是“线断、网乱、人散”,传统的推广体系不够健全,而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推广体系又没有形成。一项新的农业技术,如果没有健全的推广体系,就是到了村头也传不下去,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上往往就差这“最后一公里”。
为消除这“最后一公里”,使硕果累累的专家和苦盼支持的农民拉上手,从2005年开始,农业部实施了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采用“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辐射户”的运作模式,大力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探索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真正使农民看得见、问得着、学得会、用得好。
安徽省全椒县邱塘村的科技示范户欧春华是村里的种粮大户,去年种了280亩水稻。“现在种地有赚头,首先是良种优化,籼稻改为粳稻,粳稻不仅抗倒伏,而且价格高,一斤能卖到0.86元,比籼稻高了将近2角钱。二是采用了旱育秧技术,既省工、省水,又节本增效,现在育20亩秧田只需花5亩秧田的成本,亩节本50元。三是病虫害防治及时有效,以前要打七八次农药,2006年只打了两次。”欧春华深切体会到了成为科技示范户的好处。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在让科技与农民“零距离”接触的同时,也探索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技术推广道路。科技入户工程实施两年来,全国212个试点县带动省级389个示范县,组建了由近5000名专家参与的农业部、省和试点县专家组,筛选确定了18000多名技术指导员,培养了近50余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1000万个普通农户。据统计,科技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与普通农户比较,主要粮食作物亩产增幅10%以上,亩均节约成本30元以上。目前,在我国许多农村,农民普遍形成了“村看村,户看户,农民都看示范户”的学科技、用科技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