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牛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水牛的历史使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卸下犁耙的水牛将再肩负起强壮中华民族的重任。奶水牛业将会成为我国奶业的第二大支柱。
水牛数量增长迅猛。据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全国水牛存栏为2358.4万头,为历史最高,之后数量一直保持在2200多万头,水牛存栏居世界第三。目前水牛存栏量超过100万头的省区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8个省,水牛数量占全国水牛总数的85%左右,其中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四省区水牛数量超过全国水牛总数的50%以上。
杂交改良效果明显。1957年和1974年我国分别引进印度摩拉水牛55头和巴基斯坦尼里-拉菲水牛50头,一方面进行风土驯化和扩大群体,另一方面杂交改良本地水牛。广西、四川等省区的杂交改良结果显示,杂交水牛的挽力比本地水牛提高了40-50%,产奶、产肉性能比本地水牛提高了2倍以上。据对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8省区的调查,目前杂交水牛的母牛存栏约为20万头左右,占全国水牛存栏的0.9%,占可繁母水牛的2.26%。
科研成果硕果累累。近50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围绕着如何提高水牛的生产性能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在牛品种资源、遗传育种、繁殖技术、杂交改良、基础性研究、疾病防治、标准制订、水牛奶业综合开发等领域获得了30多项科技成果。水牛胚胎生物工程、体细胞克隆等领域的成果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水牛乳制品加工方兴未艾。到2005年,全国涉及水牛奶加工的企业18家,其中11家专门加工水牛奶,7家为乳制品综合加工厂,加工量占水牛奶产量的20%左右。主要产品有酸凝型奶酪(奶饼、牛奶粒)、姜汁奶、巴氏杀菌奶、超高温奶、酸奶、乳酸饮料等。加工奶量逐年提高,花色品种不断增加,满足了不同市场和消费群体的需求。
水牛产业化发展已经起步。随着水牛杂交改良工作的开展,杂交水牛数量的增加,广西、云南、福建、广东等省区水牛产业化生产已经起步,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发展模式,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广西灵山和云南腾冲等地的奶农股份合作组织,基本解决了奶农与乳制品加工企业的经济利益矛盾,奶农掌握了鲜奶收购、加工以及销售的主动权,建立了一种稳定的长效发展机制。广东、南海和广西北流等地建立了一些中小型奶水牛生产场,把水牛集中饲养,集中挤奶,大大提高了规模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一些地方还建立了一批养殖小区,公司加农户带动规模饲养,有效地解决了奶源分散的实际问题。一些地方还将奶水牛的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不但有效的保护了环境,而且还创造了附加值,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水牛开发项目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早在1987年,农业部就在广东、广西、四川三省区各建2个水牛奶业开发县;1991年,增加湖北、湖南两省,试点扩大到5省12个县;同年国家科委下达了国家“八五”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华南水牛奶业”,在广东、广西实施;1996年-2002年,“中国-欧盟水牛开发项目”成功地在广西、广东、云南3省、区实施。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传播、引导、普及了一种新的消费理念,促进了人们食品营养观念的历史性转变,孕育、催生了一项新型产业。
和国外奶水牛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奶水牛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有很多有利的条件,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生产发展。认识上的相对滞后,导致没有像抓黄牛改良一样制定相关的中长期规划和有关扶持政策等。资金投入上也相对不足。水牛奶与荷斯坦牛奶从营养成份上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干物质含量和乳汁率。但是很多地方在收奶时不能优质优价,严重挫伤了奶农的生产积极性。二是种源严重不足,良种繁育体系滞后。三是产业化程度低,加工落后。据对广西、云南等八省区水牛饲养大省调查,水牛饲养量在5头以下的农户占95.5%,饲养奶水牛的农户占水牛饲养户的1.7%。涉及水牛奶加工的企业18家,其中11家纯加工水牛奶,加工量只占水牛奶产量的20%左右,加工产品中巴氏奶占45%左右,也就是说不到10%的水牛奶被加工成巴氏奶,其它90%左右的水牛奶被加工成传统乳制品和一些酸奶、乳酸饮料等,这些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差。(全国畜牧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