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5日清明节重温我国民间习俗 祭奠切莫劳民伤财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0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天津4月4日电(记者周润健、蔡玉高)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有关专家介绍说,清明节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历史。

    据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它在春分后半个月,此时春色已浓,阳光明媚,杨柳垂丝,绿草如茵。由于气温渐渐升高,正好是农耕农忙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按照古人“冬至百六日为清明”的说法推算,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所以古人往往把寒食延至清明。

    由于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中国政府网清明节“祭扫”服务信息专题

5日清明:我国民间有扫墓、踏青、放风筝等习俗

    新华社天津4月4日电(记者周润健、蔡玉高)4月5日12时05分,是清明节气,这一天也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天文专家指出,这一天我国民间有扫墓、踏青、放风筝、拔河等习俗。

    据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关于“清明”的最早文字记载出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它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节气,二是节日。二十四节气演变为节日的主要是“清明”。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在唐朝开始盛行。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在继承。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人们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这在宋代最为流行。

    赵之珩介绍说,在清明节这天,我国许多地方还流行放风筝、拔河、打球等习俗。

新华快评:清明祭奠切莫劳民伤财

    新华社西安4月4日电(记者 张军、林嵬)清明时节,各地伴随着热闹繁忙的民间祭奠活动的,不少由政府主办的祭祀活动也陆续登场。这些活动大多兴师动众、耗资不菲,甚至互讲排场、比阔气、争规格、论正统,形成一股“公祭”攀比之风。而且这种流行的“公祭”存在着滥、乱、奢三大弊端,严重劳民伤财,有悖执政为民、惠民富民的执政理念。

    一些地方从“三皇五帝”到“周公孔孟”,只要与本地沾亲带故都想为祭所用。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将主要精力用在发掘圣贤遗迹、包装帝王将相上,醉心于礼炮齐鸣、钟磬悠扬的大祭大拜。是为滥。

    还有同一个人物,多家争祭。出生地要祭,埋葬地要祭,活动地也要祭。“县祭”要升格为“省祭”,“省祭”要升格为“国祭”,都要打造全国性的祭祀大典。争正统论战不休,拼影响不遗余力。形成乱。

    不少祭奠场面比宏伟,仪式比隆重,主祭领导比职务,募捐商家比财富,参与人数比多寡。耗巨资搭祭台、建神庙、修寝陵,复古不遗余力。某地的一场“公祭”活动,招待嘉宾的酒宴就摆了200多桌。如此“公祭”,徒靡公帑,无益民生。造成奢。

    “公祭”活动如此滥、乱、奢,着实让人警醒,主导其事的政府部门难辞其咎。无论是“祭祀搭台,经济(文化)唱戏”,还是要打造“招商名片”“旅游品牌”,都是将祭奠活动庸俗化、山头化、工具化、腐败化的典型表现,是念错了经济发展的经,走歪了繁荣文化的路。

    敬圣法祖是古训,节用爱民也是古训。与其热衷搞如法如仪、劳民伤财的焚香祭拜,不如集中财力和精力,踏踏实实为当地百姓解决好诸如住房、上学、医疗等等的实际困难,多做些利民惠民的实事。

 
 
 相关链接
· 天文专家解释每年清明节日期为何不固定在4月5日
· 清明节为何要扫墓
·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清明节
· 民俗专家:寒食与清明原为两个节日
· 清明节前各地群众缅怀革命先烈
· 苏州迎来清明节前扫墓人流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