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国救捞积极参与国际搜救合作 正走向国际舞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0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记者 林红梅)2007年4月2日至3日,一年一度的国际海上人命救助大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中国交通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应邀在大会上作英文主旨发言。他表示,中国救捞积极参与国际搜救合作,正大步走向国际舞台。中国救捞的快速发展和在海上救助中发挥的作用,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宋家慧说,据粗略估算,目前,我国涉海工作人员超过2550万人,沿海地区有近十分之一的就业人员从事涉海工作,对沿海水上安全保障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安全、畅通和清洁的海上运输环境受到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救捞确定了建设一支海陆空协调发展的世界一流的专业救捞队伍的发展方向。

    据交通部统计,近年来,国家落实固定资产投资近30亿元,加强救捞装备建设。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中国救捞已从初创时的120名职工、一艘小拖轮和几只小平驳发展壮大起来。如今的中国救捞已经拥有万余名职工和52艘专业救助船舶、132艘专业打捞船舶、11架专用救助飞机,成为集人命财产救助、沉船沉物打捞、远洋拖航运输、海洋工程等业务为一体,空中快速救助、水面应急反应、水下抢险打捞等手段于一身,总资产近百亿元的国际知名救捞力量。

    中国救捞队伍在保障辖区内各国航运船舶的人命财产安全、维护海洋清洁方面发挥出中坚作用。2003年至2006年,中国救捞救助遇险人员11980名,其中外籍人员有1781名,获救财产总价值达到189.4亿元。

    今年的国际海上人命救助大会,聚集了世界主要海上人命救助机构和救助设备提供商的代表,多个国家的海岸警卫队、空军及海军救助部门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宋家慧在会上介绍了中国海上救助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后,播放了反映中国2005年至2006年间的典型救助案例的英文版《大寒潮》。

    中国政府分别于1974年、1975年、1980年、1994年签署了《国际民航公约》《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还与美国、朝鲜等5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和多边海运协定。宋家慧表示,中国政府重视履行搜救公约的质量,郑重承诺对发生在北纬10度以北、东经124度以西的南中国海搜救责任区和西北太平洋共管搜救责任区内的海难事故给予人道主义救助。中国还加强了与相关国家的搜救合作,卓有成效地促进了搜救技能和搜救效果的同步提高。

    宋家慧表示,中国救捞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准确把握救捞行业的国际趋势,开拓广泛合作新途径。自2004年起,中国已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为中外救助打捞学术交流创建了平台。第四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将于今年8月在中国博鳌召开。宋家慧邀请世界各地的救捞同行参加论坛,共同为营造安全、畅通、清洁、高效的海上运输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

 
 
 相关链接
· 交通部副部长赴沪调研检查航道、海事、救捞工作
· 交通部救捞局出动多艘船舶台风中救助多起遇险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