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4月5日电(记者 赵文)一台DVD,一个话筒连着个大喇叭,这些就是杨万宗“个人广播站”的全部家当,他在这个简易广播站里播农普信息,在小山村里一播就是18年。
杨万宗是广西玉林市容县容西乡祖立村立峒屯的一名普通农民,1989年他买回了家里第一台旧式收音机,“那时屯里很多村民开窑烧石灰卖,但不懂得市场信息,消息又闭塞,石灰怎么也卖不出去。所以我想把自己的收音机接个喇叭为村民广播,收听市场信息。”
小收音机外接大喇叭,杨万宗开始了他每天早7时和晚6时的“广播”生活。“刚开始收音机里每天播啥我就放啥,后来我就琢磨,自己可以多找些农业信息的书和报纸看,也给乡亲们读读。”
杨万宗的广播站成了村里农业信息和技术的推广站。2003年村里开始推广种植兰花,县里派了一名技术人员下来做指导。“什么时候该除虫,什么时候该打药,技术人员一提醒,我就广播给乡亲们听,又省事效果又好。”如今,祖立村立峒兰花基地已被定为广西“国兰生产基地”,屯里72户农民中有61户种植兰花。村民通过种植兰花收入大大增加。
“村里开始推广杂优水稻时,因为水稻生长很讲究气候,我就注意收听天气预报,一听到我就在广播里播,村里也有了自己的‘气象站’。”杨万宗说。除了从收音机里获取信息,杨万宗还自己掏钱订了《广西日报》等报纸杂志,晚上盯着电视从上面找有用的农业信息以便第二天向村民们广播。
喇叭坏了换一个,话筒不灵了再买新的……18年来,杨万宗前前后后更换了5套设备。今年年初,杨万宗又花1000多元给广播站添置了一套影碟机。
“1000多元在农村不是个小数目,但我咬咬牙还是买了,只要能让大家听到实用的农业信息,收入能上去,我就觉得值了。我家里的日子只要还能过得去,这个广播员我就要一直当下去。”杨万宗说。
村民们对这位默默做了18年的“农普义务广播员”充满了感激。“现在听他的广播已经习惯了,村里有什么事,种田种地该怎么弄都能从广播里知道。”村民杨建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