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4月5日电(记者 杨三军)“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拆处,欢声雷动说耕田。”2263年前古蜀先民“祀水”的壮观场面,5日在“2007中国·都江堰放水节”上得以重现。
放水节庆典活动的高潮是“砍杩槎”。“杩槎”是由三根圆木绑扎而成,用来冬季筑堤断流,进行一年一度对都江堰渠系工程进行清理维修。
5日上午11时30分左右,三声炮响之后,都江堰百丈堤上及岷江岸边,顿时彩幡飞舞、群狮欢腾、锣鼓喧天。8名“官差”4人一组,各抬一头用于祭祀的猪、羊,随着主祭官的一声令下,抛入了江中。
几个剽悍、身着古装的堰工,纵身跳上拦河“杩槎”,挥动利斧,砍断“杩槎”盘杠结点的竹索,岸上十余个大汉接过拴在“杩槎”上的大绳,齐声吆喝,奋力一拉,拦河“杩槎”轰然散落,露出一个缺口,顷刻间,滔滔岷江之水从决口处涌入内江,向川西成都平原奔腾而去。
据了解,为乞求“河神”保佑风调雨顺,古蜀人自古以来就有杀猪宰羊以“祀水”的习俗。公元前256年,四川的地方长官即蜀郡守李冰为使岷江之水能长久稳定地滋润成都平原,带领沿岸百姓修建都江堰,从此成都平原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史称“天府”。后来“祀水”
活动遂演变为以纪念李冰治水功绩为主,一年一度,世代相传。
都江堰是迄今仍在发挥作用的世界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目前都江堰灌区面积已达到1100多万亩,为解放初期的3倍还多。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是人们为表达对都江堰创建者李冰的感激和怀念而举行的纪念仪式。2006年,都江堰“清明放水节”被评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