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记者吴晶 崔清新)奥地利国民议会议员加布里埃尔·海尼施-霍谢克10日在京表示:中国对人权问题很坦率。
由霍谢克率领的奥地利人权代表团应中国人权研究会邀请于4月2日至10日来华访问。短短一周内,他们走访了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国家民委、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全国妇联等多个部门和单位,参观了北京、上海、西安三地的城乡社区,并与中国社区居民和农民面对面进行了交谈。
“中方伙伴主动向我们介绍他们工作中的不足,中方的坦诚令我感到吃惊。”霍谢克说。
在西安市郊的一个村子,一位农妇给霍谢克和她的同事展示了她饲养的600头牲畜。“我亲眼领略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中国农村和城市的生活差距在缩小。”霍谢克说:“但当地负责人也告诉我们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和社会保障措施还不完善。”
在与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的交谈中,霍谢克首次了解到三峡工程兼具防洪和发电两项功能,其首要目的是为保障数百万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么大的工程是我们以前闻所未闻的。”霍谢克说:“中国在这项工程中实施的移民补偿政策,是对人权改善有益的措施。”
中国在三峡移民过程中注重保护移民对迁徙地的知情权。霍谢克说,这种做法与西方一致,在建设大型工程时要参考公民的意见。令霍谢克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官员坦言,虽然有各种政策和制度保障,但在一些地方仍存在损害民众权益的行为。
“在这个问题上,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工程建设的初衷以及今后发挥的效能。因此,应确保工程顺利建设。”她说。
霍谢克在与国家民委的交谈中,得知中国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0%多,中国政府在努力维护少数民族的权益,但在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状况还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的行程没有涉及少数民族区域,因此我无法对中国少数民族政策作出评价,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在这方面是努力的,是积极的。”
这是霍谢克自2002年以来的第二次访华。“上一次虽然会谈的气氛很开放,但那时中方伙伴还是有点拘谨,并不像现在什么问题都敢谈。”她说:“这次我们的讨论涉及到了儿童权利、残疾人权利、器官贸易以及中国死刑改革等问题,我了解到很多新的东西。”
相关阅读:奥地利人权代表团积极评价中国出台《人体器官移植条例》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记者崔清新 吴晶)奥地利人权代表团团长10日在北京表示,她对中国出台《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的态度是“完全积极的”,她认为这种做法是对人权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法律保障。
奥地利人权代表团团长加布里埃尔·海尼施━霍谢克充分肯定了中国4月6日出台的禁止人体器官买卖的条例,她说,在访问中得知这部法律将于今年5月1日起生效,他们将关注法律实施的情况。她认为中国在这个时候颁布条例是“十分重要和十分好的”。因为这是中国治理人体器官买卖、快速应对西方媒体片面报道的重要机会。
代表团成员之一、奥地利伦纳学院副院长芭芭拉·罗森贝格女士也表示,在西方,有关中国人体器官贸易的问题备受关注,媒体也有一些负面报道。这次通过走访得知中国已制定了相关法律,并禁止人体器官买卖,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她说,西方媒体的报道有时可能比较肤浅,通过这次亲自深入了解并与中方伙伴交谈,体会到了中国在人权领域的进步。
应中国人权研究会邀请,奥地利人权代表团一行6人于4月2日至10日对北京、上海、西安进行了参观访问。代表团与中方就广泛的人权问题进行了讨论。
代表团对中方坦诚客观地介绍中国人权状况给予肯定,并认为中国的人权状况在不断提高和进步。
中国4月6日公布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明确指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买卖人体器官,不得从事与买卖人体器官有关的活动。条例指出,制定这一法规旨在规范人体器官移植,保证医疗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