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4月11日电(记者 孙彦新)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11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透露,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将逐步发展3个系列共5颗海洋卫星。
卫星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资源、环境、减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世界各国的海洋卫星和以海洋观测为主的在轨卫星已有30多个。
孙志辉说,发展海洋卫星事业,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预警海洋灾害、维护海洋权益的迫切需要。虽然我国已成为能自主发射海洋水色卫星的五个国家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根据规划,中国的海洋卫星将由海洋水色卫星系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系列、海洋监视监测卫星系列组成。孙志辉介绍,11日发射升空的“海洋一号B”属海洋水色卫星,我国将以此为起点,陆续发射3个系列的海洋卫星,其中海洋动力卫星“海洋二号”于2007年1月正式立项,计划2009年发射升空;海洋监测监视卫星“海洋三号”也已进入预先研究,目前正在开展卫星用户需求分析。
孙志辉表示,力争2015年前后,使我国在海洋卫星研制、发射、测控技术和地面应用技术方面,最大限度地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并在某些方面还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此外,国家海洋局还将新建牡丹江和北京海洋卫星地面站,扩建三亚海洋卫星地面站,建设南、北极国家级卫星回放数据接收站,建设海上遥感卫星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场,支持系列海洋卫星的发射和应用。
相关稿件:我国首颗海洋卫星运行685天效益显著
新华社太原4月11日电(记者 孙彦新)我国首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是11日发射成功的“海洋一号B”卫星的“哥哥”。它在轨运行近两年间,为海洋环境预报提供了实时数据和产品服务,在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海洋环境保护与灾害预警、海洋科学研究及国际与地区间海洋合作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效益。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介绍说,我国首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于2002年5月发射升空,2004年4月停止工作,共运行685天。运行期间,共实施了1830轨卫星探测,用户达126个单位,覆盖了国内的海洋管理和生产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部门。
海洋卫星遥感是其它海洋调查观测手段所不能替代的。美国于1978年发射第一颗实验型海洋卫星,在105天的有效运行中,所获得的全球海面风向风速资料,相当于上一个世纪以来所有船舶观测资料的总和。
陈连增说,“海洋一号A”利用卫星数据制作了52幅我国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河口地区的资源调查和植被分类图、岸线动态变化图、河口悬浮泥沙分级图等,监测到我国沿海发生的赤潮灾害16次,对我国渤海每年冬季3个月左右的结冰期进行了海冰预报,并获取了大量南北极冰盖数据,为科学考察提供了基础数据。
“海洋卫星产生的效益很难准确估算。”陈连增说,没有海洋卫星之前,我国渔民只能凭经验出海作业。如今,利用“海洋一号A”数据,有关部门制作了3—9月份逐月平均的海温和叶绿素分布图,并及时向海洋渔业生产部门提供服务,可大大降低燃油成本,增加产量,仅此一项直接经济效益就十分可观。
陈连增还介绍说,“海洋一号A”卫星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利用相关资料,我国与美、法等国的海洋研究机构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我国在海洋遥感领域的国际地位,推动了我国海洋立体监测体系和空间对地观测体系的建设。
“海洋一号B”卫星寿命更长性能更先进
新华社太原4月11日电(记者 孙彦新)“海洋一号B”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白照广11日说,与2002年发射升空的我国首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相比,“海洋一号B”由于寿命延长、性能提高,整星提供的信息量增加了3倍以上,使用价值成倍增长。
一是卫星重量增加了75公斤,其中燃料由13公斤增加到21公斤,设计寿命由原来的2年延长到3年。
二是两台观测仪器的性能都大幅提高。仪器视场由原来的1300多公里提升到3000公里;卫星重复观测周期由原来的3天缩短为1天,成像由每天2-3轨增加到每天7-8轨,对海洋的每天预测成为可能;成像仪谱段的分辨率更窄,特定水体发出的颜色分辨得更清楚,从而对海洋泥沙和叶绿素的观测更精确。
三是结构更加可靠。卫星能够承受更大的外界震动和冲击;专利的太阳帆板带式压紧机构,使太阳帆板故障率大大降低。
我国小卫星已具备一定的太空自我修复能力
新华社太原4月11日电(记者 孙彦新)“海洋一号B”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白照广1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基于计算机网络和软件方面的改进,我国小卫星已具备一定的太空自我修复能力。
小卫星是指重量在1000千克以下的卫星。以往小卫星往往采取设备备份的办法来预防故障,但过多的备份设备无疑会增加卫星的重量。
白照广说,11日发射升空的“海洋一号B”卫星应用了新的技术,由十余台星上计算机协同工作,通过软件的备份来替代硬件的备份,如果设备出现故障,可以通过软件自主修复。
他举例说,“海洋一号A”曾遇到太阳能电池驱动器故障,最终影响了卫星的使用寿命,从“海洋一号B”开始,我国的小卫星如果再遇到类似故障,可通过软件自主修复。此外,当卫星上软件不能修复某一故障时,地面控制人员还可以修改软件,进行系统重构,来修复某些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