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4月12日电(记者石志勇、 冯国)为期5天的第十一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日前在西安落幕。此次“西洽会”上专门设立了“中国开发区馆”,共有80个国内各类开发区参展。在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的大背景下,东部开发区如何“腾笼换鸟”,西部开发区如何“筑巢引凤”,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成为展会上的一个热点话题。
产业转移提供机遇
作为吸引外资的排头兵和重要窗口,我国开发区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先进产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这一背景下,东部沿海开发区普遍面临着产业更新换代的问题。
“上世纪60年代,香港发展塑料花、圆珠笔之类的产业,到了80年代,这些产业就转移到了广东沿海地区。这是产业转移的一个典型例子。”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顾玉坤说,东部沿海开发区目前普遍存在着“腾笼换鸟”的问题,需要将早先吸收的相对落后的产业转移出去,以承接更为先进的产业入驻。
苏州工业园区最早承接的大都是制造业,近年来,他们以第三产业为发展目标,许多产业定位不合适的企业就面临着被“清理”出去的命运。“我们现在像动员居民拆迁一样,逐步劝离一些小化工厂、小水泥厂等企业,引导他们去成本低的地区。”顾玉坤说。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土地、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对东部开发区发展的制约与日俱增,迫使他们尽快把一些落后产业转移出去,这给西部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
各取所需实现双赢
在此次“西洽会”上,专门设立的开发区馆引人注目。特别是54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来自我国东中西部,带着各自的优势项目到“西洽会”上寻找合作。东部开发区参展的目的主要以投资推介、产业转移为主,而西部开发区则着眼于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双方可谓各取所需。
目前,一些西部开发区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国内产业转移趋势带来的机遇。国家级的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就提出了打造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战略目标地的口号。开发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国际资本的加速流动、整合,国际先进制造业向国内转移,东部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已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中西部开发区可以抓住这一机遇,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
据了解,自2003年以来,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引进了一批投资强度高、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重大项目。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他们还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产业链的培育和产业环境的构建上。从2005年开始,每年拿出20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建设的全面升级,为承接转移创造良好条件。通过主动承接,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4年保持了40%以上的高速增长,区内各类企业总数达2300余家,且大都集中在机械电子、商用汽车、食品饮料、新材料等支柱产业上,产业的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在西部开发区努力承接转移的同时,东部开发区也采取了主动的姿态。记者从“西洽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天津开发区先后与宁夏、兰州等中西部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以制度化的方式,将天津开发区吸引外资、产业培育、城市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与中西部地区的区位、资源、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加强合作应对挑战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已经公布。“两税合并”使内外资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今后,开发区跟全国所有地区一样,只有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才能获得税收优惠,这使得开发区政策优势逐渐弱化。同时,国家实施了更为严格的建设用地管理政策,对加工贸易政策作了调整,开发区自身发展也遇到管理体制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和能源紧缺、环保标准提高等新问题和新要求,这些都对开发区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商务部外资司司长李志群提出,面对诸多挑战,一个应对的办法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开发区要努力顺应产业升级的要求,推动产业转移,实现“腾笼换鸟”;中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要改善投资环境,“筑巢引凤”,主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
“通过东西部开发区之间的合作,尽快实现产业梯度的转移,是应对挑战的办法之一。”中国开发区协会副会长黄太和说。他指出,目前全国经过审查认证的开发区共有1568个,这些开发区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相关扶持政策日益减弱和淡化的情况下,开发区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只有大力加强东西部开发区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