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西部大开发全面展开和贵州“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贵州长期以来人才外流的状况实现逆转。“十五”期间,贵州从省外引进各类人才9791人,而同期流出的人才3171人,引进人才3倍于流出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到贵州联系工作的硕士以上人才已近千人,比去年同期增近五成。
“是事业的平台吸引了我。”两年前从广东某著名大学来到贵州大学的程剑平博士向记者介绍,他的研究方向是生物遗传,主攻小麦进化。目前他领衔的团队开展了7个研究项目,其中一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另一个“石漠化治理与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项目,把以色列的农业科技引入贵州山区农业,成为科技部开展国际合作的重点项目。
贵州大学校长陈叔平介绍,贵州大学每年用于引进和培养人才的经费都在1500万元以上,3年里共引进像程剑平这样的科研教学骨干数百名,其中博士58名、硕士300多名。
贵州近年在高校修建了300套博士楼,在不断增大科技投入的同时,每年保证包括省长基金在内的2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贵州条件艰苦,所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是我们特别下功夫做的事。”省人事厅副厅长侯丽江说。企业技术人才可用智力、技术成果和管理才能入股分红,事业单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机制,都是人事部门近年来的创新政策。
“十一五”期间,贵州将投入约10亿元,实施19个人才资源重点开发项目,投入的资金是“十五”的一倍多。
贵州已在全省实施“一纵一横”人才培养方案。纵向形成“4个一批”,即在2010年以前,选拔、造就30名左右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核心专家群;500名左右能够参与国内竞争的学术技术带头人的重点专家群;3000名左右具有发展潜力的骨干人才群体;上万名具有高技能的基础人才群。目前已选拔省管专家300余名,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近百名,享受国务院或省政府特殊津贴的技术人才近1600人。
“横”是加快培养本省优势产业、重点企业的技术领军人才。在省政府的支持下,贵州磷化工龙头企业宏福实业公司2003年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目前有5位在站博士。他们开发的10万吨湿法磷酸净化装置等多项创新技术,把我国磷精细化工技术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贵航集团、茅台酒厂等一批企业,均已成为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基地。(孙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