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国煤炭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必须大胆探索和创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15日   来源:新华社

    “煤炭新政”是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大胆创新    

    新华社太原4月15日电(记者 王炤坤 陈忠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是我国“第一能源”的全面“新政”,中国能源发展历史上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综合改革。专家指出,试点工作必须大胆探索和创新,力争用2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试点工作,为全国煤炭行业和资源型地区趟出一条新路。

    可持续发展“新政”的六方面内容,从煤炭工业的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从企业到产业再到区域经济,从生产系统内部到外部环境治理都要进行改革调整。

    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指出,可持续发展试点不是过去能源基地建设资金政策简单延续;也不是简单征收3个基金和收取资源价款而已。而是涉及到煤炭行业管理体制、资源开发、安全生产、环境治理、企业转产和地区转型的深刻变革。作为试点地区要大胆探索实践。

    山西财经大学校长原梅生教授分析,从经济学角度看,煤炭新政要消除煤炭生产的“外部性”,即一方面解决“外部经济”给生产者带来的成本无法补偿问题,促使煤炭开采的外在成本内在化、不完全成本完全化;另一方面更要消除“外部不经济”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损失,根本上解决资源开采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这两方面都需要在产权制度安排上、在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上、价格的市场化形成上进行实质性改革。 

    试点政策将力推煤价走向“价值回归”

    新华社太原4月15日电(记者 陈忠华 王炤坤)国务院决定,2007年在山西进行“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此次试点工作出台了4项经济政策,即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有偿出让煤炭资源矿业权、提取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和提取煤矿转产发展资金。

    专家指出,这些煤炭“新政”将有利于打造新的煤炭成本核算体系,使原来没有计入的外部成本内在化,完善煤价市场形成机制,逐步实现“价值回归”。

    近年来,山西开始探索煤炭资源的有偿使用,告别资源配置的多轨制。2006年10月,国务院同意在山西、内蒙古、陕西等8个煤炭主产省区进行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目前,山西已征收采矿权价款203亿元,在试点过程中,山西规定新设立矿业权全部实行有偿出让,争取在2008年年底前全部实现有偿使用。

    试点要求,山西境内所有煤炭生产企业统一征收“三金”,其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征收将按动用(消耗)资源储量、区分不同煤种,确定适用煤种征收标准,具体为:动力煤5-15元/吨、无烟煤10-20元/吨、焦煤15-20元/吨。2007年征收标准为动力煤14元/吨、无烟煤18元/吨、焦煤20元/吨。基金将主要用于企业难以解决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扶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和重点接替产业发展、解决因采煤引起的社会问题,这三个方面的支出比例为50%、30%、20%。

    另外,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提取标准为10元/吨,企业所有、专款专用,专户储存,政府监管,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煤矿转产发展资金提取标准为5元/吨,用于转产、再就业、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等。

    山西省社科院能源研究所所长王宏英认为,新的煤炭成本核算办法,将改变过去成本只计开采直接成本,而对资源动用、生态破坏和安全成本不予计算的做法,企业缴纳或提取的矿业权价款、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煤矿转产发展资金等都要计入生产成本。“新政”措施将促进我国煤价在市场化进程中逐步实现“价值回归”。

    基金征收:保护稀缺资源 打击落后煤矿

    新华社太原4月15日电(记者 王炤坤 陈忠华)煤炭可持续发展试点政策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在煤炭生产成本中,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以动用资源量作为征收基数、建立调节杠杆机制,旨在保护稀缺资源,限小上大,打击落后生产力。

    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按动用(消耗)资源储量,区分不同煤种,标准为动力煤每吨5元至15元,无烟煤每吨10元至20元,焦煤每吨15元至20元。所有煤炭生产企业按每吨10元标准提取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按每吨5元标准征收煤矿转产发展资金。

    与以往煤矿产量计费(税)的办法不同,此次试点政策明确,以动用(消耗)的资源储量为基数,征收可持续发展基金更具科学性,体现了国家对煤炭资源稀缺性的重视,这一政策导向将引导煤炭生产企业提高规模和技术水平,提高回采率,保护煤炭资源。

    令人关注的是,基金征收还建立了调节杠杆机制,体现了国家限小扶大的产业政策导向。试点政策明确,基金征收标准按照煤炭生产企业产能规模设置了三档调节系数:年产90万吨以上(含90万吨)的系数为1,年产45万吨(含45万吨)至90万吨(不含90万吨)的系数为1.5,年产45万吨(不含45万吨)的系数为2。这意味着45万吨以下的小矿与年产90万吨以上大矿相比,缴纳基金的金额,前者要多出后者一倍。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有关人员解释说,煤炭生产有一个负相关效应,规模越大,生产工艺越先进,煤炭生产的资源耗费越小、环境破坏程度越低。对那些规模小、回采率低的煤矿就要征收较高的基金。

    新闻背景: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

    新华社太原4月15日电(记者 陈忠华 王炤坤)随着煤炭工业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日益凸显,自2003年起,煤炭大省山西就组织开展相关政策研究,提出了构建煤炭开采资源与环境补偿机制的建议。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及试点工作方案》,2005年初,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与山西省政府共同组成了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及试点工作协调小组,开展调查研究工作。2005年5月,课题组完成了体制、资源、安全、环境以及转产发展等5个专题报告和总报告。在此基础上,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关于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的意见》。

    2006年4月19日,国务院133次常务会议批准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山西省成立了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领导组,组织力量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总体实施方案和专项实施方案。2007年2月底,国家有关部委正式批复了山西省上报的《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及《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至此,试点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煤炭可持续发展要强化统筹意识

    新华社太原4月15日电(记者 王炤坤 陈忠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和探索性工程,在实施中应当强化统筹意识,处理好诸多关系。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指出,试点地区要处理好5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煤炭企业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不要因为煤炭生产成本增加影响职工切身利益;二是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着眼长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供求机制,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三是处理好煤炭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这些职能逐步交给政府承担,煤炭企业专心搞好安全生产和经营工作;四是处理好煤炭工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企业转产要与所在地区产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统筹考虑,矿区发展要与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五是处理好试点质量与进度的关系,煤炭可持续政策试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不断发现和妥善解决试点过程中的问题。

    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在安排试点工作时说,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德政工程、系统工程和探索性工程。试点工作要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调整补偿到位、各方协调配合到位。

    山西:煤炭业矛盾和问题集中凸显的“缩影”

    新华社太原4月15日电(记者 陈忠华 王炤坤)由于长期高强度、粗放式、大规模的煤炭开采,我国煤炭业矛盾和问题目前正处凸显期。“煤老大”山西,因在全国煤炭行业的特殊地位,成为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缩影”。探索解决之道的可持续发展试点,山西自然首当其选。

    山西煤以储量大、品种全、煤质优、埋藏浅、易开采而闻名于世。全省含煤面积6.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0%,119个县(市、区)94个有煤炭资源。全省现查明保有煤炭资源储量为2652亿吨,占全国的26%。晋煤调出量约占省际煤炭调运量的70%以上,除了供应全国28个省区市外,还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的50%以上,被称为“煤老大”。

    除了光荣的“数字”,煤炭开采引发的矛盾与问题也同样令人关注。

    一、资源浪费与破坏惊人。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累计开采煤炭80亿吨,消耗的资源量却高达200多亿吨。每开采1吨煤约损耗与煤炭资源共生、伴生的矿产资源8吨,每年因采煤排放的煤层气约60亿立方米,相当于“西气东输”一期工程输气量的一半。采煤对山西水资源破坏面积已达2万平方公里,每挖1吨煤损耗2.48吨水资源,按年产5亿吨计算,水资源破坏量高达12亿吨。

    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全省采空区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严重地质灾害面积2940平方公里,每年新增沉陷区面积约94平方公里,发生地质次生灾害的范围涉及1900个自然村,上百万人受影响;矿井废水严重污染地表水体,受污染河流总长达3753公里;全省煤矸石堆存量已达11亿吨以上,每年新增5000万吨。

    三、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煤矿事故多发,死亡人数占到整个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的70%以上,特别是山西煤炭开采时间长、煤炭产量大、煤矿数量多,累计死亡人数也多。同时,煤矿职工的健康还受到煤尘、岩尘的严重威胁,患矽肺病的人数众多,许多人失去了劳动能力。

    四、转产、转型和再就业压力巨大。山西煤炭资源开采中强度远高于其他省区市,资源枯竭问题日益突出。预计到2020年,仅五大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将有39处矿井面临资源枯竭,需安置转产职工12.5万人。届时,全省三分之一的地方国有煤矿和一半的乡镇煤矿,将因资源枯竭而闭坑。煤炭企业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增加就业岗位的压力加大,而“一煤独大”的资源型城市,也将面临艰巨的转型任务。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强调,山西试点所涉及的不只是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问题,而且事关我国能源战略和能源保障,事关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矿区和资源型城市和谐稳定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煤炭可持续发展政策将带来哪些变化?

    新华社太原4月15日电(记者王炤坤、陈忠华)煤炭可持续发展政策将带来哪些变化?从山西试点一揽子政策设计看,将在几个方面取得突破,带来“第一能源”产业版图的新变化。

    一是对煤价的影响。新的煤炭成本核算办法,将改变过去成本只计开采直接成本、而对资源动用、生态破坏和安全成本不予计算的办法,企业缴纳或提取的矿业权价款、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煤矿转产发展资金等都要计入生产成本,这些成本单纯依靠煤炭企业无法全部消化,必然要通过煤价上涨传递给用户。但也应当看到,煤炭供求已逐步过渡到市场定价,煤价不会因政策因素波动太大,决定煤价和供求的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市场。

    二是煤炭行业准入门槛提高,实行规模和人才“双卡”。新建矿井规模原则上不低于年产60万吨;中小型煤矿正副矿长和总工必须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助理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井下安全员、爆破工等“特岗人员”必须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经过职业培训并持证上岗。“放下锄头当矿工”、“文盲矿长”的煤矿用人现象,将逐渐得到改善。

    三是矿产权有偿取得和货币化以后,大集团主导行业发展的步伐加快。新的矿业权取得原则上由招、拍、挂公开出让方式取得,靠“无偿划拨”或“跑关系”就可开煤矿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山西提出“十一五”期间打造2个年产亿吨级的煤炭集团和若干5000万吨特大煤企,国有重点煤矿要控制七成以上产能。

    四是煤炭行业管理体制将进一步理顺。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如煤炭工业局将在生产、技术、安全等方面发挥基础性、日常性管理的作用;煤矿安全监察部门代表国家行使监察权。煤矿多头管理、证件过多过滥的现象可望得到改变。同时,一个由多部门形成的联合执法机制将形成。

    五是煤炭生产企业的内外环境将得以优化。生态环境边采边治边恢复,建立煤炭开采生态补偿机制,构筑煤炭开发“事前防范、过程控制、事后处置”的三大生态环境保护防线,山西提出用10年时间使全省矿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煤矿将建立转产发展资金,用于煤炭企业转产、职工再就业、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等。产业和区域经济转型机制等外部环境也将改善,社会包袱大大减轻。

 
 
 相关链接
· 我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工作可望2年完成
· 山西开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解决生态环境等问题
· 张宝明委员指出:高度重视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
· 发展改革委发煤炭业06年运行分析及07年走势预测
· 山西推进煤炭工业新型化 转变煤炭经济增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