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公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是长江的第一份整体“体检”报告。这份250页的报告显示:目前长江总体基本健康,局部不健康,近年来一直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
“长江正面临着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水生态四大水问题困扰。”报告的主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杨桂山研究员告诉记者,这四大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利用程度不高,防洪减灾形势依然严峻,水质呈整体恶化趋势以及水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任重道远等方面。

位于长江葛洲坝下游中华鲟保护区江段的一个排污口正在排污(4月11日拍摄)。不久前,中美等国科学家组成国际科考队在长江干流航行3336公里,搜寻38天未发现一头白鳍豚。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的专家说,长江水质严重污染是白鳍豚几近灭绝的重要原因。长江葛洲坝下游的宜昌市附近水域,是中华鲟唯一的洄游繁殖产卵地。然而,这一带的多家企业日夜向江中排放污水,以至于中华鲟也面临有去无回的灭顶之灾,重演白鳍豚的命运。新华社记者 江时强 摄
水资源总体开发利用率不高;洪水灾害仍是心腹大患
报告指出,长江水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总体开发利用的程度并不高。
据杨桂山介绍,长江的水量是全国总量的35%,但汛期水量占去了全年水量的70%—75%。据1990—2000年的数据分析,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1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太湖水系为84%,而金沙江水系则只有4.3%。
洪水灾害历来是长江流域的心腹之患。1998年后,虽然没有出现流域性的大洪水,但随着枯水期的过去,长江防洪形势仍十分严峻。而且,未来气候变暖的趋势,对长江防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杨桂山说,三峡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洪水危害最严重的中游地区防洪压力。但长江中下游仍有80万平方公里的集水面积,河道泄洪能力和湖泊调蓄能力仍显不足,蓄滞洪区建设严重滞后,而且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将引起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动与江湖蓄泄关系等发生新的变化,“洪涝灾害仍然是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心腹大患”。
干流岸边污染带达600多公里;白鳍豚、鲥鱼等难觅踪影
对于长江目前的水环境质量,报告用一句话进行了概括,“干流水质总体良好,但局部污染严重,整体呈恶化趋势。”
“长江干流岸边的污染带累计已经超过了600公里,令人担忧。”杨桂山援引报告中的数据说,像岷江、沱江、湘江、黄浦江等支流污染严重,超过40%的省界断面水体劣于Ⅲ类水标准,90%以上的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
研究人员调查发现,污染加剧的原因除各类点源和面源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外,重大工程建设导致的水文情势变化和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也应引起重视。
中科院水生所王丁研究员是去年长江豚类6国科考队的负责人。在来回近3400公里的长江干流上,王丁带领的科考队在近6周内没有发现一头白鳍豚。江豚种群下降的速度也让专家们吃惊。
“豚类是淡水水体污染物的‘放大镜’,它们在长江中的日渐濒危预示着被称为‘母亲河’的长江将渐渐失去生命的气息。”王丁说,“这可以看成是长江整个生态系统正在不断恶化的一个标志。”
让王丁印象深刻的是,考察沿途,长江上平均每公里约有12艘船只。由于一些非法渔业活动和挖沙船的存在,长江干流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真正的渔民和正常的渔业活动反而变得无鱼可打。
“江湖阻隔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凸显出来。”杨桂山介绍说,长江中下游湖泊密布,湖泊阻隔导致湖泊水流不畅、淤积加重、面积萎缩,加剧湖泊水质恶化、沼泽化和富营养化,造成天然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物种生物多样性下降。
“‘长江三鲜’之首的长江鲥鱼不见多年,鲜美的长江河蟹现在只能依赖人工繁殖。”杨桂山遗憾地说。

4月2日晚,船从长江重庆段经过。记者从长江重庆航道局了解到,当日长江重庆段水位为160.28米,继续徘徊在低水位。至此,长江重庆段保持低水位已超过60天。新华社记者 周衡义 摄
专家观点:“由开发优先向开发与保护并重转变”
作为连接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长江是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脉。报告指出,长江保护与发展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也面临着各种资源环境问题。
报告说,“长江保护与发展正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
众多专家都强调,长江的水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中科院院士孙鸿烈说,长江的保护和发展不仅关系到流域180万平方公里、4亿人,还“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但是,长江流域的水行政管理涉及到供水、防洪、环保、农业、水电和航运等10多个部门,沿线又关系到19个省、市、自治区。在水环境管理方面,也存在着“水利不上岸、环保不下水”和上下游割裂状况。
“长江豚类及其他生物资源迅速衰竭,跟长江存在的管理问题有着一定的关系。”王丁这么认为。
同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逐步增大,也对长江的保护和发展构成了挑战。
据了解,长江目前已建成大中小水库近5万座。大量的闸坝破坏了水系的连通性,导致河流的纳污能力大幅度下降。部分闸坝在整个枯水期基本关闭,排入河道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在闸坝前大量集聚,当汛期首次开闸泄洪时,这些被称作“死亡之水”的高浓度污水集中下泄,极易造成突发污染事故。
因此,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判断——“长江保护与发展正进入由开发优先向开发与保护并重转变的重大变革时期”。
杨桂山说,在向政府官员、科研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发出的开放式问卷中,如何保护长江“母亲河”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焦点问题。 (记者 余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