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4月16日电(记者 程红根)河南商丘市大胆进行文化体制改革,2006年年底,在市豫剧院先期改革的基础上,整合21家文化企业,组建了集多种艺术门类为一体的新型文化经营实体——商丘演艺集团。运行几个月来,演艺集团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开辟了崭新的市场天地,一些加盟成员单位也实现了合作共赢。
据初步统计,商丘演艺集团成立以来,今年前三个月的演出台口由去年同期790场增加到956场,同比增长21.2%;收入由去年同期110万元增加到137万元,同比增长24.5%。
新机制带来新活力
一个时期以来,和全国许多演出单位一样,有着50多年历史、曾创造过不少辉煌的商丘市豫剧团也一度陷入发展困境:无钱排戏,无台口演戏,剧团收入少,演职人员发不下工资,戏剧人才严重流失。
“剧团要吃饭,要生存,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改革!”2003年10月担任商丘市豫剧团团长的陈新琴横下一条心,针对过去剧团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他们改革用工制度,实行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制和末位淘汰制,真正实现了职务能上能下、角色能大能小;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基础工资加效益工资,拉开了收入档次。
陈新琴说,对于文化企业来说,改革就是生命。2004年年初,经过多方调研,商丘市豫剧团与知名企业张弓酒业有限公司“联姻”,更名为“商丘市豫剧院”。张弓酒业有限公司每年为商丘市豫剧一团提供20万元的资金支持,购买一台客车和一辆流动舞台车。“戏企联姻”为商丘市豫剧院拓宽了新的生存之路。
2006年下半年,商丘市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以商丘市豫剧院为龙头,将宋城影剧院、商丘市文化艺术学校、商丘市豫剧二团三团、永城市豫剧团、柘城县豫剧团、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市杂技团、歌舞团及有关表演团体、研究单位、中介公司等21家文化企业,以资金、技术、人才等为纽带相联系,组建了一个既松散而又紧密的新型文化经营实体——商丘演艺集团。
商丘演艺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集团与各成员单位,集团、院团与演职员之间建立契约关系;各成员单位自愿加入、资源共享、自负盈亏、互利互惠;在用人机制上,全部实行招聘的办法,打破铁饭碗,搬掉铁交椅。
全新的改革,激发了各方面的活力,充分调动了各加盟成员单位和广大演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青年演员徐梅说:“集团成立后,大家普遍有了危机意识,怕下岗就要好好学,就要不断提高演出水平。演出水平提高了,场次增多了,我们演员的收入也大大增加了。”
坚持走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路子
商丘市文化局局长高继锋告诉记者,改革后,商丘演艺集团的艺术表演形式变为多样化,戏剧、小品、歌舞、曲艺、杂技等艺术品的创作、研究、生产、经营和对外交流,各种演艺服务应有尽有;演出方式也灵活多样,节目能大能小,剧团能分能合,演出市场空间大大增加。他们走南闯北,演出场场爆满。
农民最喜欢看戏,农民是戏曲观众的主体。商丘市豫剧院等演出成员单位,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热情为农民群众服务。演职员们常年背着行李,走乡入村,每到一地都要演出三五场以上,不管再苦再累,只要老百姓高兴,他们都乐在其中。一年中,他们为农村、社区等基层群众演出300多场,占演出总场次的85%以上。
陈新琴回忆说,2006年4月,市豫剧院在河南柘城县洪恩乡演出大型古装传统戏《包青天》,一天连演三场,2万多名群众从十里八乡赶来看戏,很多人中午、傍晚都不走,看了一场再看下一场。演职员们带着铺盖卷,吃住在乡下,不分白天黑夜连续演出。有时戏演完之后,群众还要求加戏,演员们都尽量满足群众的要求,不计报酬,也毫无怨言。
2006年,商丘市豫剧院在全市搞了计划生育宣传百场演出,还到北京为河南省籍务工人员进行了慰问演出。他们还深入学校、社区、养老院、农民工工地等,举行各种义演30多场,为特困学生捐款16万元,受到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赞扬。
靠好戏赢得市场
在运行模式上,商丘演艺集团走的是“集团化+经纪人+市场”的新路子:各艺术创作部门生产出来的艺术品由营销单位的经纪人负责向社会宣传、推销,然后由艺术表演团体进行演出。艺术品优劣由群众来取舍,由市场来判断。
兼任商丘演艺集团总经理的陈新琴说:“我们积极与外地演出公司、经纪人联合,聘请多家演出公司经理作为经纪人,建立了庞大而精干的经纪人队伍,使我们的艺术产品能及时地推销出去。”他们还大力培养营销人员,发动演职员主动找市场、找舞台,形成了千军万马跑市场的局面。
目前,商丘演艺集团已经开拓了遍布全国21个省区市,300多个市、县的演出基地,形成了一套演出网络。商丘市文化局副局长叶修业说,演出台口信息丰富了,演出渠道就增多了;场次增加了,舞台就变大了,演出效益和演职员收入也明显提高了。这样剧团就活了,演职员们创精品、演精品的热情越发高涨。
改革激发活力,好戏赢得市场。几年来,商丘市豫剧院创作并演出了20多个新剧目,如反映干部驻村工作的《连心桥》,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冤家亲家》,反映计划生育工作的《春风拂柳》等,均深受观众的欢迎,目前每个戏演出均已超过100场。他们新编排的大型古装豫剧《浣纱记》,2005年一举获得河南省文华大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戏剧要赢得观众,赢得市场,没有精品不行,没有大师不行。当年商丘市豫剧团就是靠演出《社长的女儿》《包青天》等剧目名声大振的!”年过七旬的老演员、老团长吴心平说,“商丘市豫剧院的改革和商丘演艺集团的组建,有利于戏剧的创新和发展,我由此看到了戏剧振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