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记者刘铮 刘羊旸)国家统计局19日发布的初步核算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1.1%,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
一季度中国经济延续了2003年以来两位数加速增长的势头,经济繁荣期不断延长。从2003年到2006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依次为10.0%、10.1%、10.4%、10.7%。
国家统计局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028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31亿元,同比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5552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21104亿元,增长9.9%。
一季度农业生产形势平稳,今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预计为10610万公顷,同比增长0.5%,连续4年保持增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6个百分点。前两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43.8%,增速加快22个百分点。
投资增速高位回落,消费增速加快。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26亿元,同比增长23.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88亿元,增长14.9%,增速加快2.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涨幅上升。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5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同比上涨3.3%,环比下降0.3%。
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较大,农民收入增幅创十年来同期最高。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3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5.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60元,实际增长12.1%,增速加快0.6个百分点。
顺差快速增长,流动性过剩仍较突出。一季度,中国贸易顺差46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1亿美元;3月末,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19.8%,增速加快7.1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表示,当前经济也面临着国际收支不平衡、流动性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节能减排压力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
国家统计局: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加快呈三大特点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记者刘铮 刘羊旸)“一季度国民经济增速确实在加快,而且是在高位上的加快。”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19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当前经济增长加速呈现三大特点。
李晓超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全面加快。除了投资有所回落,其他主要指标都出现了加快势头,包括工业、消费、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城乡居民收入、税收。
李晓超指出,经济加快是在高位上的加快,可以说是在过去四年保持10%及以上的速度基础上的加快,起点是高的。
这种加快还是在结构调整中的加快。李晓超分析,结构调整呈现三个方面好的变化趋势:投资消费结构有所改善,消费增幅同比加快2.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4个百分点;消费升级步伐加快,特别是汽车销售增长38.5%,加快9.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增长快于东部。
李晓超指出,经济增长加快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和爬坡阶段,供给相当充裕,需求相对旺盛,如果两种力量碰撞,往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加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城镇化水平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形成了对经济的促进。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已经很高,借助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推动经济发展,也成为这个阶段的特点。
针对记者经济是否过热的提问,李晓超回答说,注意到当前认为经济出现过热的看法,主要是根据经济增速一个指标作出的判断,但实际上,是否过热是个综合性问题,至少还有两个指标:价格和物资支撑。从价格指标看,扣除食品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一季度新上涨为1.2%,与去年同期持平,而煤电油运形势也较为平稳。
“用综合的办法去看,当前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还是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发展。”李晓超同时提醒,经济运行速度如果再继续加快的话,就有可能转向过热,存在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1.1%,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
一季度我国物价上涨加快但总体较为平稳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19日说,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5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同比上涨3.3%。
分类别看,一季度我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2%,居住价格上涨3.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1.4%,其余商品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大体持平或略有上涨。
李晓超说,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出现了上涨,存在着一定的通胀压力。但是如果扣除上年食品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一季度新上涨为1.2%,与去年同期持平。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仍在3%的调控目标之内,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李晓超表示,当前物价水平总体较为平稳,部分项目上涨较快,存在继续上涨的压力。
李晓超分析说,当前价格上涨主要还是食品价格的上涨,粮食和农业生产受气候等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比较大;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会涉及到水、天然气、供热等服务项目价格的上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涨幅还比较大,有向国内传导的压力。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表示,对当前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压力,既不必过于担心,但也要保持警惕。
一季度我国农民现金收入增幅创十年最高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19日在此间说,一季度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较大,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260元,在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率创1997年以来同期增幅最高。
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李晓超表示,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加166元,增长1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增速高于上年同期0.6个百分点,是10年来同期增幅最高的。
统计显示,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35元,同比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增幅高于上年同期5.8个百分点。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高是政府关注民生政策发挥效应的显现。目前,劳动者收入不断得到改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持续完善中,经济增长使包括低收入群体在内的社会各阶层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据统计,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连续4年达到或略高于10%。今年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11.1%。从2003年到2006年,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也从8472元、2622元分别增长到11759元和3587元。
李晓超表示,经济增长加快,企业效益提高是城镇居民收入提高的一大原因。此外,在一些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农民工工资得到提高。去年以来公务员工资的调整对其他行业产生带动和示范作用,也会带动除公务员之外的其他人员工资的增加。
不过,蔡志洲也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也可能加大由需求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的压力。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5个百分点。
述评:高耗能产业再次抬头 中国节能形势严峻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记者齐中熙 姜雪丽 顾瑞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1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一季度,中国发电量增长15.5%,较同期国民经济增速快了4.4个百分点。在电力供需从紧张转向基本平衡的背景下,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现象再次抬头,中国节能形势仍然严峻。
对于发电量增速较快的主要原因,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部门给出的解释是“工业用电拉动”,特别是一些高耗能产业今年以来增速较快。
“虽然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任务仍很艰巨。”李晓超说,“一季度,六大高耗能行业平均增速20.6%,这个速度高出了规模工业增速。”
此外,钢材、氧化铝、铝材、铁合金、10种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6.2%、53.7%、43%、44.4%和30.8%。
李晓超说,高耗能产业高速增长、节能降耗形势严峻,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密切相关。此外,节能降耗技术进步及在生产领域的推广也需要一段时间。
为遏制高耗能行业盲目膨胀,发展改革委2006年9月发布了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黄磷、锌冶炼8个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的政策,明确对这些行业中淘汰类和限制类企业用电实行加价的时间和标准,禁止对高耗能企业实行优惠电价。
然而,这一政策在各地的贯彻落实情况却很不平衡。有14个省份以实行发供电联动、协议供电、大用户用电直供、竞价上网等名义自行出台了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措施。
对此,中国电监会副主席王野平表示,落实国家差别电价政策,对于有效地限制一些高耗能企业的发展,确实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落实这个政策的时候,确实有些地区、部门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
“一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电力相对富余,高耗能企业限制发展的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使差别电价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王野平说,“二是高耗能产业的一些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还比较旺盛,抵消了实行差别电价的效果。另外,有些企业自建的一些小电厂,煤耗高、污染重,也逃避了差别电价的惩罚。”
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再次抬头,不仅牵涉到“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更是关系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长远问题。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将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抑制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促进节能降耗工作。
发展改革委、电监会日前明确表态,要求各地限期落实差别电价政策,立即停止执行自行出台的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措施,以遏制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表示,要继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加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对纺织、汽车、电力、煤炭、钢铁、水泥、焦炭、铁合金、电解铝、电石等国家宏观调控的十大行业,实行部门联动,协同把好准入关。
据悉,今年我国还将采取八项措施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包括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技术进步、加强节能降耗管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强化污染防治、健全法规和标准、完善配套政策、强化节能宣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