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4月22日电(记者张毅 姜微)记者从22日正式开幕的上海车展上了解到,许多进入中国的跨国汽车公司对华战略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从仅仅把中国作为销售市场,转变为使中国成为其重要的制造基地、采购基地、出口基地和区域研发中心。
专程前来参加上海车展的通用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瓦格纳在此间宣布,2010年前通用公司在中国主要工厂的产能将增加一倍。通用这一举动反映了跨国汽车公司减少发达国家高工资地区雇员、增加低成本国家雇员的趋势。汽车业界权威人士认为,中国具有良好的加工能力和熟练工人,将有越来越多的跨国汽车公司把生产基地放在中国,正如在电子产品、纺织服装等领域的跨国公司所做的那样。
福特汽车公司副总裁、福特汽车中国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程美玮在车展现场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正在成为福特汽车最重要的全球采购中心。2006年福特汽车在中国采购的汽车零部件超过200亿元人民币,今年还会更多。
据海关统计,2006年中国出口了115亿美元的汽车零部件、附件及车身,高于进口4亿多美元,首次从贸易逆差转为顺差。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认为,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潜力巨大,将有越来越多的跨国汽车公司把中国视为其重要的采购基地。
总部设在日本的本田汽车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在广州经济开发区的保税区投资建立了小型轿车生产基地,专门生产出口欧洲的本田小轿车——爵士,以替代在日本本土的工厂。奇瑞汽车公司总经理尹同耀告诉记者,一些跨国汽车公司和他们接触,希望在奇瑞的工厂制造外国品牌轿车,再返销回本国。
4月21日下午,在吉利汽车展台,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英国锰铜控股公司首席执行官汤姆为英国伦敦经典出租车TX4揭幕。这款车即将在吉利上海工厂生产。除返销英国市场,还将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市场销售。
程美玮在车展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首期投资2.2亿元人民币在中国建立的福特汽车工程研究(南京)有限公司,已经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今年3月14日正式成立。该公司将成为福特汽车全球研发网络的一部分。通用汽车和上汽合资设立的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成立以来进行了多个项目的研发。丰田、本田、大众等跨国汽车公司,也把越来越多的研发项目拿到中国来进行,并准备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以充分发挥中国在汽车技术方面的人才优势。
新闻分析:车展观众“脚步之变”见证中国汽车业22年路
新华社上海4月22日电(记者高路、钟昊熹)22日,上海国际汽车展正式开展。风雨中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熙熙攘攘,人潮涌动。截至当日晚5时,主办方负责人告诉记者,参观人数已经突破6万人。
上午10时许,记者在W5号展馆看到,与奔驰、戴-克、迈巴赫、法拉利、保时捷“同处一室”的奇瑞汽车,似乎并不感到“孤独”。不少观众在一款奇瑞A2概念车前驻足热议。
两年一度的上海车展,这次已是第12届。1985年,首届上海车展开创了中国专业国际车展的历史。回望22年的车展史,“观众的脚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最初是脚步匆匆,继而是在“洋车”展位前“围着圈,踮着脚”,近年来则是越来越多的观众信步迈向“中国造”汽车。
1985年的上海车展,被形容为“卡车比轿车还多”。由于当时国内私车拥有者寥寥无几,轿车车型甚少,车展更像是制造业的专业交流会,乏人问津。
1987年,国家确立了“三大三小”6个汽车生产基地。此后,私车市场迅速成长。2001年以后,随着别克、雅阁等合资企业的新车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引发各类轿车大幅降价,汽车消费需求得以进一步释放。截至2006年,我国汽车总产量达730万辆,其中轿车产量超过半数。而1985年,我国汽车总产量仅为44.3万辆,其中轿车只有5207辆。
然而,在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汽车工业在核心技术的研发、设计能力上仍然落后。因此,在1994年的北京车展上,一大批首次展出的海外豪华车、“天价车”,吸引了观众的脚步,人们摩肩接踵地围在“只可远观”的方形展台的四周,争睹这些离自己遥不可及的洋车。此后多年,纵观国内各大车展,外资品牌始终占据正馆,而吉利、华晨、奇瑞等我国“小企业”则大多蜗居一隅,难以留住观众的脚步。
2006年的北京车展,“自主品牌”大放异彩。中华、比亚迪、奇瑞等汽车生产企业,集中展示了一批自主研发的新车型。
本届上海车展,自主品牌的集体发力更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长安、华晨、吉利、奇瑞、江淮、比亚迪等一批自主品牌企业,堂堂占据展馆的醒目位置,自主研发的新车如潮而出,发动机等核心技术成果也竞相露脸,俨然与合资品牌“摆擂叫板”。站在“中国造”的汽车展台前,许多观众难掩自豪的神情。
汽车业著名分析师贾新光说,车展上观众的“脚步之变”,正是中国汽车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一种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