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开罗4月29日电(记者胡丹丹 马湛)的黎波里消息:中国外交部亚非司司长宋爱国29日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召开的苏丹达尔富尔问题部长级会议上,阐述了中方对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原则立场,指出当前正处于关键时期,希望各方维持解决问题的良好势头,平衡推进维和行动和达尔富尔地区的政治进程。
宋爱国在发言中介绍了中国政府为妥善解决达尔富尔问题所做的工作,呼吁国际社会向达尔富尔地区提供更多的人道主义援助,改善该地区的人道主义状况,早日实现和平、稳定和发展,并表示中方愿为妥善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为期两天的苏丹达尔富尔问题部长级会议于29日结束,与会各方在会后发表了《关于达尔富尔问题政治进程的黎波里共识》,并表示支持在该地区建立一支由联合国和非洲联盟(非盟)组成的混合维和部队的方案。
与会代表对达尔富尔问题表示了严重关切,并呼吁冲突各方遵守停火协议,停止敌对行动,同时立刻停止针对从事人道主义援助人员和非盟维和人员的袭击。
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安南于2006年11月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提出联合国分三阶段向非盟驻达尔富尔维和部队提供支援的计划。苏丹政府本月16日致电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确认苏丹全面接受向达尔富尔地区派驻联合国和非盟混合部队的第二阶段方案。
来自苏丹、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非盟、欧盟、阿盟和本地区一些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背景资料:中国政府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的立场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记者 王龙琴)在达尔富尔问题上,中国政府一直主张维护苏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对话和平等协商推动达尔富尔问题的政治解决。通过谈判早日实现达尔富尔的和平、稳定与经济重建,是中国政府处理达尔富尔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达尔富尔问题出现以来,中国一直通过元首互访、派遣特使、通电话、互致信函以及在联合国等场合开展协调等各种途径与各方沟通,缩小立场分歧,推动平等对话。
胡锦涛主席今年2月访问苏丹期间,阐明了中国政府在达尔富尔问题上尊重苏丹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对话与平等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支持非盟、联合国发挥建设性作用等原则立场。中国还向达尔富尔地区提供了物资援助。
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部长助理翟隽近期在访问苏丹期间重申了中方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的原则和立场,并就政治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特别是有关“安南方案”的问题与苏丹方面进行了沟通。中方认为,“安南方案”是现实可行的,同时希望苏丹方面与其他有关各方就细节问题进行平等磋商,尽快达成一致。
中方认为,达尔富尔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维和行动和政治进程应平衡推进。达尔富尔自然资源匮乏,贫穷落后,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当地经济重建和发展。国际社会除继续向达尔富尔民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外,也应提供发展援助。
对于西方国家动辄以制裁相威胁的做法,中方认为,施压和制裁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取而代之的应是平等的磋商与对话。国际社会有责任帮助苏丹解决达尔富尔问题,而不是制造新的问题,激化矛盾,使问题更加复杂。4月19日,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表示,对于达尔富尔问题,现在不是讨论制裁的合适时候,各方应多采取建设性措施,推动有关共识尽早得到切实落实。
背景资料:达尔富尔问题的由来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记者 王龙琴)达尔富尔地区位于苏丹西部,自北至南依次与利比亚、乍得、中非等国毗邻,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达尔富尔地区包括三个州,即北达尔富尔州、西达尔富尔州和南达尔富尔州。这里居住着包括阿拉伯人、富尔人和黑人等80多个部族,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多居住在北部,而信奉基督教的土著黑人则住在南部。达尔富尔是苏丹经济发展水平最落后的地区,当地居民多从事家庭畜牧业。
达尔富尔地区曾经雨水丰沛、土地肥沃。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人口膨胀、放牧过度,这里的荒漠化现象不断加剧,惯于逐水而居的阿拉伯牧民被迫南迁,并因争夺水草资源与当地黑人部落发生冲突。由于长期以来达尔富尔地区部族间的武装冲突不断,致使该地区的许多地方一直处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
历史上,由于苏丹边界是十九世纪欧洲列强瓜分非洲和实行殖民统治时人为划定,达尔富尔地区不少部落曾被划到不同的国家,因而该地区的部族与周围邻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随着达尔富尔地区石油等矿产资源不断被开发,部族之间为争夺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一些邻国也以各种形式卷入其中。
2003年2月,达尔富尔地区黑人居民相继组成 “苏丹解放军”和“正义与平等运动”两支武装力量,以政府未能保护土著黑人的权益为由,要求实行地区自治,与政府分享权力与资源,并不断攻城掠地,展开反政府武装活动。迄今,冲突已造成一万多人丧生,100多万人流离失所。
为缓解达尔富尔地区紧张局势,包括联合国、非盟在内的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做了大量工作。2004年,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第1556号决议和第1564号决议。同年11月,联合国召开苏丹问题特别会议,通过第1574号决议,敦促苏丹政府和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加速政治谈判。非盟也一直在达尔富尔冲突各方之间积极展开斡旋。
在国际社会的积极推动下,苏丹政府和达尔富尔两大反政府武装先后举行了多轮谈判,2006年5月5日,双方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签署和平协议。根据这项和平协议,反政府武装将被解散,支持政府的民兵亦将被解除武装。
背景资料:联合国和非盟混合维和部队出台前后
新华社北京4月30日电(记者 王龙琴)自2003年2月以来,达尔富尔地区的局势一直十分紧张。为缓解紧张局势,包括联合国、非盟在内的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在达尔富尔冲突各方之间展开积极斡旋。从2004年8月开始,非盟在苏丹政府和反政府武装于同年4月达成的停火协议的基础上,向达尔富尔地区陆续派遣了7800多名维和士兵,执行维和任务。
由于非盟自身能力的限制,加上维和经费的缺乏,非盟于2006年1月宣布,非盟部队在3月底任期结束后将难以继续执行维和任务,建议把维和任务移交联合国。联合国随后表示,愿意承担这项任务。苏丹因担心非洲以外国家的军队进驻达尔富尔将使苏丹主权受到侵害,内政受到干涉,因此坚决反对这个建议。
同年8月31日,在英、美两国的压力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由两国起草的第1706号决议,决定在得到苏丹政府认可后向达尔富尔地区派遣1.73万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苏丹政府重申,为维护国家主权,坚决反对这一决议。
鉴于苏丹政府的立场,联合国开始调整其方案,一方面建议非盟无限期延长其驻达尔富尔地区维和部队的任期,另一方面决定向驻扎在该地区的非盟维和部队提供帮助。
与此同时,有关各方进行了密切磋商。2006年11月16日,非盟、联合国、阿盟和苏丹政府就达尔富尔问题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联席会议。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了分三阶段向非盟驻达尔富尔部队提供支援的计划,即“安南三阶段方案”。根据方案,第一阶段,联合国向非盟部队提供一定的军事装备和物资,并派遣一些军事顾问;第二阶段,联合国支援非盟部队的人员和装备将达到一定规模;第三阶段,在达尔富尔完成部署一支由1.7万名军人和3000名警察组成的联合国和非盟混合维和部队,其指挥权将掌握在联合国手中。
经多方斡旋,苏丹政府“原则上”同意了“安南方案”。随后,联合国向达尔富尔地区派遣了少量军事顾问,开始了混合维和部队三阶段部署的第一阶段。
由于担心国家主权和安全,苏丹政府对“安南方案”的第二阶段方案的一些细节问题一直有所保留。苏丹坚持,混合维和行动司令应由非洲人出任,并希望混合部队的规模应由战地指挥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要求,由苏丹、非盟和联合国三方机制协商决定。
对于苏丹的立场,美国多次声称,将实施包括对苏丹采取严厉制裁措施和在达尔富尔设立禁飞区等计划,导致达尔富尔危机日益激化。
为化解危机,一些国家领导人和特使相继访问苏丹,中国政府也作出了不懈努力。4月9日,苏丹、非盟和联合国三方代表再次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会议,并原则同意启动第二阶段方案。但苏丹仍对其中少数要点持保留意见。4月15日,苏丹与联合国和非盟就混合维和部队的职责问题签署了一项联合协议。协议明确规定了联合国和非盟混合维和部队在达尔富尔的职责和作用。苏丹政府16日致信联合国,确认苏丹全面接受向达尔富尔派驻联合国和非盟混合维和部队的第二阶段方案,包括同意联合国在达尔富尔地区部署武装直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