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尊重的感觉,真好!”—济南市首位农民工劳模的心里话
新华社济南5月6日电(记者 苏万明)“工作得到市民的承认和尊重,生活有政府的关怀和牵挂,我们农民工哪怕再苦再累,心里都会感觉甜滋滋的。”回想起进城打工6年来的酸甜苦辣,济南市第一位获得劳动模范称号的农民工保洁员马洪亮感慨地说。
今年39岁的马洪亮,2001年从邹城老家来到济南市打工,成为济南市6000余名农民工保洁员中的一员。他承担着济南市大纬二路上一段长约500米路段的道路保洁工作,这个路段人流量很大,而且人行道宽、树木多,清扫难度大。他每天早4点半到6点半、下午2点到4点两个时段,都要对路段进行一次彻底清扫,剩下的时间还要随时捡扫、捡拾路上的垃圾,直到晚上8点才能下班。
黄金周这几天,路段上人流量更大了,马洪亮必须捡得更勤,一路下来,经常累得口干舌燥。
“相比6年前,现在的工作更累。但是,我现在感觉更幸福。”正在路上捡拾垃圾的马洪亮边擦着汗边说。开始干保洁员时,有一次当他正在捡拾垃圾,有个人当着他的面,把刚吃完的冰糕盒丢到地上,他上去“理论”,那个城里人发现他是外地来的农民工,根本就不屑理他。“现在好多了,许多人不再随地乱扔垃圾,更不会当着保洁员的面扔。就算垃圾箱满了,许多人也会自觉地把垃圾丢在垃圾箱周围,方便我们清理。”马洪亮对此感到欣慰。
“政府的关怀更让人心里暖和。”近几年,马洪亮是喜事不断:2003年至今,他的月工资不断提高,从最初的400余元提高到目前的600元左右,最近几个黄金周,他上班都可以获得500元左右的奖励。由于保洁员经常面临过往车辆的威胁,2004年,按照相关规定,他获得了平生第一份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单位又替他租下一间20余平方米的平房,每个月180元租金由单位支付,而且单位每个月还发10元-15元的水电费补贴;现在,马洪亮已经把妻儿都接到了济南,孩子也顺利上了小学。
受尊重、被关怀,马洪亮愈发喜欢这座城市,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尽量回报这座城市。他更加勤奋,早出晚归,自觉强化保洁。从事保洁员工作6年来,他拾到手机、存折、银行卡等60余次,价值达30余万元,都通过各种渠道返还给失主。
马洪亮的表现使他更加受到尊重。今年“五一”前夕,他获得了“济南市劳动模范”的称号,成为济南市农民工保洁员的优秀代表。“受尊重的感觉,真好!”马洪亮说。
工作着并快乐着—节日坚守在滨海新区建设工地上的农民工剪影
新华社天津5月6日电(记者 张泽伟)五月的气温,急速攀升。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也进入高潮。在滨海新区2270平方公里土地上,星罗棋布的建设工程并没有因“五一”长假而停滞。那些耕耘在建设工地上的农民工干劲十足。为了工资与报酬,也为了新区的明天,他们劳动着并快乐着。
来自安徽的王建强从去年开始在天津港东疆港区工作,作为一名工人,他与200余名工友建设完成了东疆港区南部建材码头工程,日前又投入新的码头建设。
东疆港区是天津港最大的围海造陆工程,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其中10平方公里将建成中国最大的保税港区,到今年年底,除6个集装箱泊位将投产外,物流加工区也将投入运行,东疆保税港区一期将封关运作。
王建强说,由于工期紧,他来到工地就没离开过。虽然很想念亲人,也很希望能在节假日陪同家人,“但如果不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没有收入来源了。”现在,王建强每月可挣2000多元,他觉得对于农村来说,已经很可观了。他表示,更重要的是,要是所有外来工人都休假,那整个工程就要延期了,“大家都希望早日建成东疆港区,一想到海面上将‘浮’起一座新城,作为建设者感到自豪。”
“五一”长假的滨海新区,多了节日的喜庆,也多了参观的游客。而不变的是一如往常的繁忙。在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的空客A320总装线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
来自山东东平县的李力正和几位工友铺设地下管道。他说,他和工友们都没乘过飞机,也不知道将要在这里组装的空客A320飞机是怎样一个庞然大物。空客A320总装线项目是天津滨海新区的重点工程。2008年8月第一架飞机将开始组装。“我们都希望参与空客飞机更多的项目建设”,李力说,虽然工作比较辛苦,也几乎没有假日,但大家都希望一直在这里打工,直到亲眼看见A320飞机从这里飞上蓝天。
今年,是滨海新区全面提速发展之年,这个区安排了重点基础设施项目62项,目前已开工建设41项。随着各项工程相继开工、竣工,滨海新区显露新貌。而一项项工程、一幢幢建筑的背后,凝聚着数万外来工的汗水和辛劳。但他们无怨无悔,劳作着,并快乐地憧憬着未来。
上海:农民工黄金周体验文化魅力
新华社上海5月6日电(记者 叶锋)对于来自江西的陈弈来说,今年五一黄金周是他多年来过得最难忘的一次。五一期间,在上海浦东新区东明社区为来沪青年举办的歌手大赛中,他获得了一等奖。随后的联欢会上,他还代表农民工与本地居民同台演出。“我觉得自己是上海的一分子。”与陈弈一样,文化生活成为不少在沪农民工五一期间的重要内容。
联欢会上,同样来自江西的农民工陆小根没有上台演唱。但他说,不会唱歌,听听、看看也很开心。今年五一节,他和许多工友没钱出门旅游,也看不起正在热播的电影大片,呆在工地宿舍又无事可干,“有这种为外来打工者准备的娱乐活动,真是太好了。”他说。
五一期间,上海南京东路的世纪广场上演了一场“江浙沪劳动者大联欢”,许多农民工成为舞台的主角。在淮海公园,上海爱乐乐团举办了一场免费交响音乐会,吸引了本地市民及外来务工者驻足聆听。安徽来沪打工的一位姓陆的农民工爱好音乐,一曲《蓝色多瑙河》令他如痴如醉。他说,现在有很多青年农民工兴趣广泛,不少人爱好文学、音乐,但平时由于时间、经济等因素的限制,文化生活很单调,“能有机会接触高雅艺术,真是让人激动”。
据悉,今年五一期间,上海推出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多达1300多场。为数庞大的农民工和本地居民一起,感受到了节日期间浓浓的文化气息。城市文化沐浴着农民工,这是令人可喜的现象。
据一项针对农民工文化生活的调查显示,逾八成农民工主要靠睡觉、闲聊打发工余时光;近六成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超过四成的受访农民工没有一本书。打扑克、看电视、聊天成为农民工基本的文化生活。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杨剑龙教授指出,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已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的文化建设必须关注农民工的文化生活。
记者来信:农民工渴望自己的黄金周
新华社南京5月6日电(记者 孙彬)又到“五一”黄金周。当众多城里人涌向各地旅游景点去享受法定的休假时,相当一部分的打工者却仍奋战在工作岗位上,他们也渴望拥有自己的黄金周。
5月3日,南京市百家湖畔三三两两的游人悠闲地逛着,不时停下来拍照留个纪念。但百家湖周围的一个个建筑工地上却热火朝天,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一幢幢高楼在不停地长高。
记者在湖边的一个工地上看到,几十个农民工顶着烈日正在紧张地施工。来自安徽宿州市符离集的民工卢耀告诉记者:“为了赶工期,老板让我们抓紧干,五一节就不休息了。”出来打工十多年了,也知道城里人有黄金周,但卢师傅自己过“五一”未曾休息过,也从没有拿过三倍的加班工资。
“不拖欠工资就行了,哪还敢要三倍工资。”另一位农民工师傅插话说,“再说了,就是放假了,去公园门票太贵,回家车太挤,等回来工作很可能就没了,咋办?只要晚上能多看点电视就行了。”
在百家湖畔胜太路的一家水果店里,来自安徽宿州桃园镇的小李工作轻松,帮老板看店,帮顾客选水果。他告诉记者:“五一黄金周生意好,没有时间休息,再说老板都不休息,我们打工的哪好意思休息。”
对于黄金周,民工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一些民工表示,能放假休息最好,可以去逛逛街,不休息最好能给加班费。小李说,看到国家工作人员放假休息去旅游,自己心里很羡慕,渴望有朝一日也能放假去旅游。
一些农民工更希望能让他们得到社会保障。但眼下仍有许多拥有农民工的单位却不愿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
当前,进城的农民工总数已达2亿多人,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法制不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缺乏等原因,许多农民工还没有享受到城市工人享有的养老、看病、就业、教育、休假等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