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记者 邹声文)2006年度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9日在京颁奖,来自英国的化学工程学家马丁·阿特肯斯(Martin Atkins)和来自瑞典的生物医学家英格玛·恩博瑞(Ingemar Ernberg)获得了中国政府在国际科技合作领域设立的最高奖项。
据科技部负责人介绍,马丁·阿特肯斯致力于中英之间的化学工程技术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展了深入的合作研究工作。2002年1月,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科学院和英国石油公司(BP)合作项目“面向未来的清洁能源”正式启动,该项目将在天然气、氢能领域展开为期10年的基础性研究。2005年11月,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英国石油公司分别就“氢分离膜及其应用”和“合成气转化为液体燃料”项目签署正式合作协议,两项目分别投资110万美元和130万美元。
在马丁·阿特肯斯博士的领导下,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团队,解决了合作开发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通过近三年的合作,中国科学院与BP公司在技术实施方面形成了特殊的战略伙伴关系,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英格玛·恩博瑞博士作为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与中国合作部门负责人,积极参加与中国科研单位在医学教育和生物医学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活动。目前,在他的支持下,已有包括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在内的三所大学决定在中国联合办学,共同开展多方面的项目合作。他先后组织了4次中瑞科学家间有关癌症、生物科技等专题学术论坛,并直接参与或协调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建立“中山大学-卡罗林斯卡肿瘤学合作实验室”和 “卡罗林斯卡-北京大学合作实验室”。他与中国科学家合作发表了十余篇学术论文,其参与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了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3项,为促进中瑞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科技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设立于1994年,是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级科技奖,主要奖励在双边或者多边科技合作中对中国科技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科技管理专家或组织。截至目前,共有47名外籍专家获此殊荣。
我国将在三大重点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记者邹声文)科技部部长万钢9日在京表示,我国将继续推进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重要领域开展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尤其是在能源利用、生命与健康、气候与环境等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点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力争尽快、尽早取得一批创新成果。
万钢是在出席2006年度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颁奖仪式时作此表示的。他说,科学精神的融合、科技成果的交流、科学智慧的凝聚是科技发展的动力,而肩负这一责任的是来自不同国家、属于不同民族的科学家。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国际间的科学技术交流,注重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汲取各国技术创新的精髓。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使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增强。
万钢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大了在能源、水资源、环境保护、保障食品安全、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力度,实施一系列重大国际合作计划。我国将不断地拓展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方式,与世界各国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支持开展多元化合作研究,积极引进优秀科技人才和国际科技资源,努力开创一个高水平、重实效的国际科技合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