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5月12日电(记者黄勇 李倩)服务于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的志愿者共计5000余人。志愿者来源呈多元化大众化趋势,不再是清一色的大学生,在职人员、军人、自由职业者等其他人群也越来越地走进志愿者的行列。
千里之外来到昆明,辽宁姑娘郭巍是为数不多的外省志愿者。家境并不宽裕的郭巍体校毕业后没找工作,却对志愿者工作兴趣颇浓。她认为,年轻就应该做点自己喜爱,对社会有帮助的事。父母对此没有反对,郭巍赴滇服务残运会的愿望得以实现。
不少志愿者服务残运会是因为他们亲属中也有残疾人。他们比其他志愿者更能意识到残疾人需要帮助。48岁的冯楠是云南省经济技术发展中心的一名工程师,因为体会到听力不好的父亲的痛苦而努力学习手语。这让她在志愿者的岗位上更有“用武之地”。
从业经历丰富,王燕萍认为这是她从事志愿者工作的优势,她本人就当过教师、记者,目前是一名个体工商户。她说:“我觉得我们比那些年轻学生更能揣摩和体会到残疾人的需要”。王燕萍为此调整了她的司法考试复习时间,全力投身到此次残运会中。
负责志愿者招募工作的尹力伟说,报名者中,社会人员的数量明显增加,但考虑到管理上的便利,他们并不鼓励外籍人士、残疾人士和经济困难人士加入志愿者行列。因此,此次残运会志愿者中没有外籍人士,仅有一名残疾人士。
鉴于此,大学生继续成为此次残运会的志愿者主体。来自云南各高等院校、经过层层挑选的4700多名学生进入了志愿者行列。
在国外赛事中,赛事志愿者的普遍特性是多龄化、国际化、大众化。王燕萍认为,志愿者的来源应该更广泛,应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同来挑选不同的志愿者。有关部门应鼓励更多的人士加入到志愿者行列当中,从事公益性活动。
目前,北京奥运会正面向全球招募志愿者。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志愿者来源将会更加多元化、大众化,“爷爷奶奶”级的志愿者将会现身其中。
中国的残奥会金牌得主、世界纪录保持者齐聚昆明
新华社昆明5月12日电(记者史春东、王研)面对2008年北京残奥会前的最后一次全国综合性残疾人运动会,中国参加上届残奥会金牌得主、世界纪录保持者齐聚昆明。
中国选手在雅典残奥会上,共获得金牌63枚,目前在田径、游泳、举重、射击、射箭、自行车等六个大项中,中国选手共保持了70项世界纪录。据组委会介绍,除已进行了的射箭、自行车项目外,雅典残奥会金牌得主、世界纪录保持者全部报名参加比赛。
云南选手游泳选手王晓福至今保持着五项世界纪录,这一次报名参加9个项目的比赛。他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说,他想在自己的一些弱项上突破,争取在明年的残奥会上有更好的表现。
在报名的金牌得主中,也有一个例外。雅典残奥会女子盲人柔道72公斤级冠军、江苏队的薛兰梅报名参加比赛,但来到昆明以后,因为没有这个级别的对手,比赛被取消了。如果她想再参加另外组别的比赛,还要在几天内减体重,为此她很坦然地对本社记者说,北京残奥会才将是她与世界高手较量的最好舞台。
残疾人选手:请妈妈放心,我在昆明很好
新华社昆明5月12日电(记者史春东、王研)全国残运会开幕在即,两千多名来自天南海北的残疾选手齐聚春城。碧波中,在绿茵场,在酒店,在花园,到处都有勇者的身影,他们用电波,用短信,表达着心声:我在昆明过得很好。
北京盲人铅球选手俞亚辰在下榻的官渡酒店的餐厅桌前,边吃着鱼边对记者说:“在家吃鱼很少,怕有刺,这里的鱼做的时候,师傅们都做过处理,鱼肉的味道真鲜。”
他在给家里打电话时还特意告诉妈妈自己吃了鱼。
在昆明体育训练基地的训练场里,来自澳门代表团的许少强正在妈妈郑少芬的陪伴下,专心致志地进行训练。15岁的许少强是BC3级严重躯体功能障碍。郑少芬告诉记者,昆明的气候不冷不热,空气很清新,孩子比较适应。只是在吃的方面还有些不习惯,自己就去外面买些食品帮他调整,“这两天每天要进行两个小时的训练,孩子的状态还不错”。
在盲人柔道馆,记者见到了江西的郭华平,这位B1级全盲选手是上届的盲人柔道冠军。她说自己刚下飞机就有志愿者陪伴,他们向她描述周围的鲜花、绿树等景致。
“虽然看不见,但我特别喜欢花,下飞机时戴的花环我一直戴到了宾馆,不时用手触摸花。能到这样一个满是鲜花的城市来,我感觉特别好!”郭华平说,自己还请人帮着发短信回家:我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到处是鲜花!
“昨晚我还打电话给妈妈,”郭华平说,“妈妈叮嘱了自己很多:你眼睛不好,走路要特别注意,千万别崴到脚,我说请妈妈放心,我在昆明过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