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5月12日电(记者 储叶来)一年前,当西藏乃东县藏族姑娘拉巴普珍和她随行的74名同乡青年,离开高原故土前往广州市打工时,他们正代表着西藏向区外输出劳务迈出的第一步,他们的行动受到自治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牵挂和关注。
一年后,拉巴普珍已经是所在公司车间的负责人,她说:“期待更多的农牧民走出高原。”今年4月份,乃东县又组织了21名农牧民,赴江西、四川从事藏族工艺品销售。乃东县县长索朗扎西告诉记者:“别看我们输送的人只有几十个,但要知道,我们西藏输出一个农牧民是多么不容易!”
据介绍,乃东县为组织这些农牧民外出务工,政府不仅事先进行大量的就业指导和培训,而且包括县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劳动部门负责人等在内的各级领导,先后去区外企业实地考察、洽谈,努力为外出农牧民做好一切政策方面的服务工作。
西藏自治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副局长谢智宏告诉记者,西藏目前有45万需转移的农牧民劳动力,其中60%以上属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90%以上农牧民没有专业技能,这种状况成为限制农牧民转移就业的最大制约因素。另外,西藏就业的空间本身十分狭小,经济总量很低,吸纳就业能力很弱。
索朗扎西说,西藏农牧民必须掌握技能,然后走出去实现就业。过去农牧民打工主要依靠国家投资项目,有工程他们才有打工机会,这种短期就业、季节性就业成为农牧民就业的主要形式。去年,乃东县成立了打工者协会,目的就是把农牧民有组织地联合起来,既可以避免他们外出务工的盲目性,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训并向相关企业输送。
西藏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蔡宜田告诉记者,加强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增加农牧民收入,已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2006年,全区完成农牧民劳动技能培训5.2万人,向区外输出劳动力实现突破性进展。隆子县向湖南常德市输送27名青年农牧民参加厨师培训;扎囊县的9名农牧民,凭借过硬的藏式传统绘画技艺,勇闯北京市场取得初步成效。
西藏自治区副主席白玛才旺介绍,近年来,全区各地牢固树立“只有转移农牧民劳动力,才能富裕农牧民、发展农牧区”的思想,切实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劳务收入的较快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