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航天员费俊龙在宇航员与中学生科普互动活动中回答学生提问。当日,第十六届“人在太空”国际学术会议在北京开幕,来自中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奥地利的10位航天员,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百余位科学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 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记者吴晶晶、顾瑞珍)来自中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奥地利的10位航天员,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百余位科学家21日汇聚北京,共同探讨人在太空中的生活、工作和探索。
第十六届国际宇航科学院“人在太空”国际学术会议在中国举行。航天员和专家们将围绕“从梦想到现实:生活、工作、探索与创造”的大会主题进行讨论,并将与公众进行面对面交流。
大会中方主席、中科院副院长陈竺在开幕式上表示,人类的最大梦想就是深入探索和和平利用空间,这需要全球科学社会共同的智慧与力量。这个会议为全球科学家提供了交流各自观点的平台,也为中国科学家提供了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
“交流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空间生命科学的最新发现,这对人类探索和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在开幕式上说。
徐冠华表示,中国正在不断提高探索空间、和平利用空间、造福人类的能力和水平,将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启动空间天文卫星和其他卫星计划;进一步开发通信、气象、资源等卫星,继续开展空间环境探测,为人类在太空合作提供保障;继续开展空间微重力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使我们的空间研究水平整体上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开幕式上表示,和平利用外太空是大家的共识,对宇宙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国很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次学术会议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让来自各国的科学家对太空的远期科学展开讨论和交流。
据介绍,这次会议将设立生活在太空、工作在太空、探索在太空3个专题研讨会,内容包括航天生理学、航天医学、航天生物学、航天心理学、辐射生物学、舱外活动、空间生命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公众教育等。

5月21日,费俊龙、聂海胜等多国航天员和科学家汇聚一堂。 新华社发
华裔航天员焦立中:我在太空最大的乐趣就是欣赏地球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记者吴晶晶)“我在太空最大的乐趣就是欣赏地球,非常漂亮,就像做梦一样。”谈起自己4次遨游太空的经历,在北京参加第十六届国际宇航科学院“人在太空”国际学术会议的美国著名华裔航天员焦立中这样说。
1994年7月23日,焦立中乘“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次进入太空,此后就与浩瀚宇宙结下不解之缘。他曾经担任过国际空间站的站长,是人类航空史上第一位漫步太空的华裔宇航员,并且创造了首次在太空参加美国总统选举的历史。
“当你真正进入太空后,才发现它比想像中更加美丽。”焦立中非常热爱太空,体验失重和太空生活的经历令他终生难忘。
“有时候我会在地球上寻找中国的长城,我知道它大概的位置,但从来没有看到过。不过我拍摄的地球照片传回地面,可以从上面找到长城。”焦立中说。
焦立中曾经在太空中生活过数月,说起在太空中的日常生活,他风趣地说:“在空间站里各种食物都有,但是都没有中国菜好吃。”
焦立中对中国太空探索的前景非常看好,他认为中国的空间技术非常好,并曾经和中国的航天员、科学家进行交流。他表示非常期待中美两国能在航空航天领域开展合作。
21日正是焦立中的一对双胞胎儿女满6个月的日子。当记者问到将来会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也成为航天员,焦立中笑了:“我会鼓励他们做自己最有兴趣做的事情。”
杨利伟:登月航天员的选拔必须更加严格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记者吴晶晶)随着世界载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载人登月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21日举行的第十六届“人在太空”国际学术会议上表示,月球的特殊环境将对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提出更加严峻的要求,未来的月球飞行必须确保选出最优秀的适合任何任务需求的登月航天员。
杨利伟在和来自法国、俄罗斯等国的航天员一起探讨“人在月球的工作和生活”这一话题时表示,建立月球基地不仅能拓展人类探索月球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将为实施火箭飞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这是一个全新的、有难度的挑战。
“因此我们的月球飞行除了要解决飞行的适应问题,还必须要保证航天员健康的心理。”杨利伟说,登月对航天员的心理素质,个人的潜力以及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视身体的搭配以及更高的效率。为了更好地完成月球的科考以及实验任务,需要根据月球的特点制定严格的方法,确保选出最优秀的适合任何任务需求的登月航天员。
此外,杨利伟还提出,月球基地必须要使用再生式的环保系统,来保证人类在上面的生存。如果航天员在月球基地上长期生活所需的消耗品都从地球供给,费用将十分的昂贵。因此要实现人类长期登月并居留,一个经济而有效的途径就是采用再生的引导系统,解决人生存的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