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国超级稻计划启动 计划2010年实现亩产900公斤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5月24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中国超级稻计划”的第三期工程已立项并启动,计划于2010年达标,实现超级杂交稻亩产900公斤。

    袁隆平表示,要实现两大心愿:第一,5年里,实现6000万亩耕地产出相当于现在8000万亩耕地的粮食的目标,为国家节省2000万亩耕地。第二,把杂交水稻推向更多国家,种植面积从现在的3000万亩扩大到2亿亩,增产的粮食要养活1亿人口。

    从1996年起,袁隆平主持实施“中国超级稻计划”,经过5年攻关,2000年达到了第一期目标:共有数十个百亩片和数个千亩片的耕地亩产超过700公斤。2004年,超级杂交稻达到第二期产量指标:亩产800公斤以上。这时,他确立了第三期目标:2010年亩产达900公斤。现在,他已经接近这个目标。

    袁隆平表示,第四期目标是平均亩产1000公斤。他说:“那个每亩1000多公斤产量的稻田气势磅礴!我管它叫‘瀑布稻’!我对实现这个目标很有信心!”(记者陆培法)

袁隆平:让世界告别饥饿

袁隆平在田间(资料图片)

    在中国不知道袁隆平是谁的人恐怕不多。这位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最近一则新闻是2007年4月29日他在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媒体对袁隆平的报道很多了,“天下谁人不识君”?但我们真的认识他吗?

    杂交水稻如何击败饥饿?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在新当选院士就职典礼上介绍袁隆平院士的当选理由时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从1964年袁隆平开始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到2005年国外杂交水稻推广面积达约200万公顷。40年来,越南、印度、菲律宾、美国等国家已实现商业化生产应用,还有许多国家正在试种和示范;袁隆平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国等国指导推广杂交水稻,为20多个国家培训了300多名技术骨干。

    在中国的帮助下,越南和印度的杂交水稻发展很快,已应用于生产。2004年越南种植杂交水稻65万公顷,印度为56万公顷,并取得了比当地良种每公顷增产1.5~2.5吨的效果……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袁隆平带给他们的惠泽,很多人在告别饥饿的同时记住了袁隆平!

    国际上这样评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中国杂交水稻是在脱离了西方这个所谓农业科学源头的情况下,自己创造出来的一项成果,而袁隆平给中国解决贫困与饥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方面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他为何能领跑世界40年?

    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当之无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来始终是杂交水稻这一研究领域的领跑者。袁隆平现在的目标是平均亩产1000公斤。“那个每亩1000多公斤产量的稻田,气势磅礴啊!我管它叫‘瀑布稻’!”按照理论产量打个对折,长沙地区一季稻的最高产量应该可以达到1500公斤,“我对实现这个目标也很有信心!”

    在过去的年代研究条件捉襟见肘,没有恒温设备,袁隆平他们把浸湿的稻种缠在腰里,利用体温催芽,踏上“南繁”旅途……这是袁隆平成功的“充分条件”。

    他还有下列“必要条件”:

    把反对与批评当成挑战。有人说“杂交稻不太好吃”,那么在不牺牲产量的原则之下,实现优质和产量并重的高难度课题,就列入袁隆平的计划。现在到水稻研究中心的客人,袁隆平最乐意说的话就是:请你吃我们的米饭,好吃得很哩!

    在成绩面前保持清醒。当人们对杂交水稻一改过去的嘲讽挖苦而为一片赞扬时,他却提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杂交稻的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心思纯净,杂念殊少。他常说:“名利看淡薄一些,就不容易受到打击。”“搞研究如果为了名利,追求比较低级。应该更崇高一点,可以更有成就。”

    好运为何总眷顾他和他的团队?

    1960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实验田里偶然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像一把钥匙开启了研究杂交水稻的门扉。1970年,在海南三亚的南红农场旁,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农场技术员冯克珊找到的“野败”,成为后来研究工作的关键性材料,为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1987年,李必湖的助手邓华凤在安江找到一株受光、温条件控制的籼稻核不育株,给“两系法”带来希望。

    袁隆平“运气好”的背后至少有这样的几个关键词:

    ■有备而来

    1970年,袁隆平在农场给大家上课时,就讲要找什么样的野稻,怎样分辨雄性不育株。冯克珊和李必湖就有意去寻找,真的发现有一蔸野稻的花粉和袁隆平描述的很像。袁隆平说:“有人讲发现‘野败’只是靠运气,这里有一定偶然性,但必然性往往寓于偶然性之中。他们一是有心人,是专门来找野生稻的;二是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宝贵的材料只要触到我们手里,就能一眼识破。”

    ■志存高远

    袁隆平亲眼看见过5个饿殍。他说“悲惨的情景对我触动很大,刺痛我的心,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什么事情都谈不上。这是驱使我孜孜不倦地研究提高粮食单产方法的重要原因。”他在不同场合表达过:“我一门心思研究水稻,研究杂交稻、超级杂交水稻,动机和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吃饱饭。”“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执著自信

    1972年,袁隆平的助手罗孝和进行一个杂交稻组合的试验,长势喜人。可是验收的时候,稻谷减了一点产,稻草却增产很多。反对的人就讲风凉话:“可惜人不吃草,人要吃草,杂交水稻大有发展前途。”罗孝和大受打击,袁隆平却据理力争:“表面上看起来失败,本质上是成功的。以前争论的焦点是杂交稻有没有优势,现在杂交稻表现出了强大的优势。至于优势表现在谷上还是草上是技术问题,改进技术就可以表现在稻谷上了。”

    ■胸襟博大

    袁隆平毫无保留地把珍贵的“野败”材料分给各地的科研单位。1971年,来自全国几十个科研单位近百名科研人员,使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了上万个组合的回交转育。此举使杂交稻研究走出了徘徊的困境,别开生面,群星璀璨。

    农民为啥给“米菩萨”塑像?

    深受杂交水稻惠泽的中国农民,用生动而朴实的语言称颂袁隆平为“当代神农”或“米菩萨”。湖南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塔水村农民曹宏球甚至花5万元给“米菩萨”雕塑了一尊汉白玉塑像。

    曹宏球出生在饿肚子的1960年,后来脑子活络的他率先在村里种起了杂交水稻,年年都有好收成。粮食增产后他腾出地来种蔬菜瓜果,还培育无籽苦瓜新品种。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将田里的活交给妻子打理,他则改行专门养蜂,口袋渐渐鼓了起来。

    曹宏球的故事倒暗合袁隆平关于“曲线致富”的设想。袁隆平说过: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提高后,可以保证国家所需的粮食总产量,同时,农民能够把多余的土地另辟他用,比如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发展水产养殖业等,最后使农民实现富裕…… (综合新华社、《北京青年报》相关报道)

 
 
 相关链接
· 袁隆平:从科学家到农民 在两极之间驰骋
· 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与网友话超级水稻梦
·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与网友共话“超级水稻梦”
· 地阔几许 心宽几许——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