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5月24日电(陈醇、高路)上海正在推进“校企合作”的做法,以探索企业发“订单”、高校育技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缓解当地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局面。日前,上海首批12对合作试点院校和企业签订了协议。
近年来,“高薪难觅高技能人才”的现象在国内一些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技术工人短缺成了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为破解这一难题,上海开始推行校企合作的模式。其具体做法是:企业确定对技能人才的具体需求,学校招收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具体设定“一年制”、“三年制”的培养方式。上海市政府还将对开展校企合作的院校给予一定经费补贴,并为贫困生提供在校培训补贴、日常生活补贴、实习保险等。
签约的12对校企合作单位,包括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与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汽集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与上海华谊集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与万豪国际酒店集团等。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6年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为16.95%,预计到2010年,上海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将提高到25%以上。
据了解,今后一段时间,上海校企合作将在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以及物流商贸、文化创意、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领域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