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十一五”期间社科院将设立服务经济学等新学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5月2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记者 廖翊)记者获悉,“十一五”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拟对其研究机构的部分学科设置进行调整,并设立“服务经济学”等多项新学科。

    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说:“新学科的设立,是基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学科发展需要。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后,如何加快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成为新的重要课题,‘服务经济学’应时而生。”

    裴长洪介绍,该所于4年前便着手服务经济学科的建设,并与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共同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精品化、对策化、市场化、国际化将是该学科发展目标。该所成立“服务经济学”学科后,将就“加快服务业发展”这一课题进行重点调研,并提出对策。与各地政府合作及在县市、乡镇布点,将是他们进行调研的主要方式。

    服务经济学是研究服务产品在生产、流通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重在研究如何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作为研究第三产业的服务经济学在中国属新兴学科,处于起步阶段。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社科院还将调整、新设如下学科:语言研究所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文字学三个学科中选择新建一个学科,并将古代汉语语法研究并入近代汉语学科;历史研究所“社会史”、“文化史”两学科合并为“古代社会文化史”学科;工业经济研究所设“企业财务与会计”学科;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设“社会保障学”、“人口数理统计学”学科;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设“世界经济发展”学科等。

社科院农发所:新农村建设前景乐观,但非一蹴而就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记者 廖翊)“作为学者,重要的是见微知著,要看到问题,从国家、人民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深层次分析,并思考现实解决的可能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对新华社记者说。

    张晓山介绍,多年来,社科院农发所一直围绕国家中心工作,对农村工作热点难点进行广泛、深入调研,将见解和政策建议及时反映给中央有关部门。1993年,该所与国家统计局有关方面合作,出版了第一本《农村经济绿皮书》(即《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年度报告》)。如今,每年定期出版的《农村经济绿皮书》已受到中外学术机构及关注中国农村问题人士的高度关注。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社科院农发所在对全国农村、乡镇、农户深入进行国情调研的同时,将“新农村建设”列入重点调研课题。

    张晓山用“开局良好,成绩不小”评价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的情况,但也指出:急功近利情形在各地仍然存在,形象工程、“首长工程”不时可见。他认为,如何让新农村建设成为真正民心工程,至关紧要。

    “民心工程首先要从根本上满足老百姓需求,要体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广大农民必须参与相关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二是新农村建设中的范例一定要具备可推广性和可复制性;三是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有可持续性,如乡村公路的修建可否得到有效保养,垃圾处理可否防止二次污染等等,都必须考虑。”

    张晓山说,新农村建设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在中国农村的落实,是一个长期伟大的历史任务,前景十分乐观。但是,这又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党建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非一蹴而就。社科院农发所已承接并启动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研究”,将就新农村建设政策落实情况展开深入调研,对新农村建设政策进行评估。

近5年内中国社科院将派300余名中青年学者出国 进行中长期进修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记者 周婷玉、刘奕湛)“为加快人才培养,近5年内,中国社科院每年将派约70名优秀中青年学者出国进行3个月至1年的中长期进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张友云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社科院就跟一些国外学术资助机构有资助我学者出国长期进修的合作项目。“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趋利避害原则,社科院从多个渠道获得长期进修的名额。”张友云说,如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德国阿登纳基金会、美国福特基金会、哈佛燕京高级访问学者项目、韩国高教财团、韩国学术振兴财团及欧盟协议项目和荷兰协议项目等。

    “不同的基金会和资助项目有不同的学术侧重,如福特基金会侧重于经济、政法、社会和国际研究,哈佛燕京项目则侧重文史哲。我们就根据各渠道的侧重点,并通过考核竞争的方式推荐相关人员。”他说,除固定渠道派出学者进修外,一些研究所跟国外的交流伙伴还有临时的交换项目,这一类每年也有几十名。“出外进修的人数将在保持原有数量的基础上逐年增加。”

    张友云介绍说,进修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培训,选修课程、资料收集与研究,学习先进的研究方法、与国外学者面对面地交流,更多地了解外国社会文化和学术动态,及前沿成果等。“从2006年开始,为加速培养人才,社科院实施一项用本院资金支持有学术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者出国重点进行语言培训的计划。通过公平竞争,每年选送10名,以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学术研究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

    社科院在让学者走出去的同时,还把外国著名学者请进来,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茵、希克曼、麦克法登、格兰杰,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等都来社科院作过演讲。2006年,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等人也来社科院作过专题演讲并同学者对话。

    “对外合作交流过程不仅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也造就了一批国际知名的学者和活动家。”张友云说,社科院成立30年来,社科院的学者获得将近90个国外著名学术机构的荣誉学术称号和奖项。

中国社科院与全球200多个学术机构有对外交流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记者 周婷玉、刘奕湛)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张友云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截至目前,社科院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学术机构有交流合作关系,签订了120多个学术交流协议。

    “社科院建院30年来,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迅速。”张友云说,1978年社科院刚开始对外交流时,年交流量只有十几批几十人次,之后交流规模逐年扩大。2006年总交流量达到2238批,4532人次,其中包括本院计划内派出939批、1408人次,计划内来访308批、1299人次,还包括驻华使馆人员、国外驻京新闻机构记者对我院的访问和对学者的采访,以及国内兄弟单位接待的外宾到社科院的临时性访问等。

    据张友云介绍,社科院对外交流量居前10位的国家分别是韩国、日本、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印度;交流量居前6位的学科分别是经济学、史学、国际问题、法学、文学、社会学。“最值得一提的是自2005年底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以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交流量大幅上升。”他说,和社科院有学术交流合作关系的国外学术机构主要包括国家级研究机构、科学院所、高等院校、学术团体及非政府的基金会等。

    随着交流的扩大和深入,发展“合作研究项目”将是今后交流工作的一个侧重点。他说,自2004年3月以来,中国社科院作为执行机构负责实施“中国-欧盟欧洲研究中心项目”。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在该项目下与欧洲学术机构合作开展了关于欧盟的综合性研究,包括欧洲模式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欧洲政治模式与对外关系、欧元体系中的货币政策协调、欧盟司法制度与市场经济秩序等。

    另据介绍,2006年社科院举办了110多个国际性、双边性学术研讨会,还配合中国俄罗斯年、中国意大利年组织了很多对外交流活动。

 
 
 相关链接
· 社科院举行建院30周年学术报告会 24名专家演讲
· 社科院:部分大城市二手房"租售比"过国际警戒线
· 社科院预测:中国第一产业增速今年降至4%左右
· 社科院: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口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 社科院刘迎秋就工业化之路和民营经济等问题答问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