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记者周婷玉)卫生部29日发布的《2007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指出,我国控制被动吸烟能力薄弱,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法律法规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报告说,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专门针对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多是出现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某些条款或细则中。截至2006年10月,全国先后有154个城市颁布公共场所禁烟的规定,但是仍有一半以上的地级市尚未制定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地方法规。这一立法现状使得我国无法更有效地约束吸烟行为。
报告还指出,我国男性吸烟率虽整体下降,但仍然保持很高的水平,最近一次全国吸烟行为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男性人群吸烟率为57%,吸烟行为几乎没有什么限制。这也是造成不吸烟者在多种场所接触“二手烟”的主要原因。
此外,我国一些地区“以烟待客”“以烟送礼”的社会风气也影响了被动吸烟的控制。“敬烟”被当作有礼貌的表现和社会交往的需要,一些吸烟者认为“吸烟是我的权利,别人无权干涉”,而一些非吸烟者也不能理直气壮地制止别人在公共场所吸烟。
报告表明,尽管我国近半数人遭受被动吸烟的危害,居世界各国之首,但公众仍然缺乏对被动吸烟危害的认识。调查显示,被动吸烟危害健康的知晓率只有35%,45%的居民认为孕妇吸烟对婴儿有严重危害,但仍有许多人错误地相信“只要使用通风设施,在室内吸烟对其他人没有什么影响”。
控烟报告指出:只有完全无烟环境才能保护不吸烟者的健康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记者周婷玉)很多人认为,只要吸烟人数少,房间面积足够大,被动吸烟的危害就可以减低或消除。但卫生部29日发布的《2007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指出,只有完全无烟环境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不吸烟者的健康,被动吸烟不存在“安全暴露”水平。
吸烟者在吸烟时燃烧烟草制品产生的烟雾即指“二手烟”,也称烟草烟雾。不吸烟者吸入受烟草烟雾污染的空气称为被动吸烟。
烟草烟雾中含有4000多种化学物质,有40余种被确认有致癌性,苯丙芘就是其中之一。
报告指出,每燃烧一支卷烟所形成烟草烟雾中含有的苯丙芘高达180纳克(1纳克等于百万分之一克),在一个30立方米的居室就会形成每立方米6纳克的浓度,这超过卫生标准的6倍。如要将它稀释至容许浓度,就得把室内空气每小时更换5至6次。但是目前宾馆和家庭常用的中央空调和普通空调都没有过滤清除苯丙芘等超微颗粒的功能,一旦卷烟烟雾在室内形成就很难被清除。
报告说,一般的空气净化系统可以除去大的颗粒,但不能清除小颗粒或者“二手烟”中的各种气体。美国通风权威机构曾做出结论:不能依靠通风技术来控制接触“二手烟”的健康风险,将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分开、净化空气或装置通风设备等都不能消除被动吸烟的危害。如吸烟区设立在同一建筑物内,暖气、通风、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会把“二手烟”传送到整个建筑物的每个角落。
报告指出,无论是单独还是同时使用通风和过滤措施,都不能将室内“二手烟”暴露水平降至可接受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