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困扰各级政府的“农民看电影难”问题,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的今天是否得以解决?5月31日结束的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透露:目前我国农村电影改革已取得历史性突破,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群众不但能看到电影,而且能看好电影。
上世纪80年代末,一直依靠行政收费和计划分配的农村电影放映模式被打破后,“解决农民看电影难”便成了不绝于耳的社会呼声和长期困扰各级政府的难题。这几年,广电、文化部门依靠自主创新和改革创新精神,进行了数字化放映、农村电影院线制改革和政府买服务机制的成功探索。广电部门自主研发,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农村流动放映,建成了胶片转数字或数字制作、压缩打包、卫星传输、地面接收、投影放映一整套数字放映系统,放映质量远远超过16毫米胶片,设备和片源价格大大降低,而且供片和订购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电影走进居住分散的广袤乡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2005年,农村数字化放映试点先后在浙江台州、广东佛山启动,去年又在浙江、陕西、吉林、宁夏等八省区扩大试点。经过各地的实践和尝试,形成了“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
这些试点地区以推广数字化流动放映为契机,组建起以省、市级电影公司为龙头,县电影公司和民营企业参股的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将过去以行政为纽带、发行放映相互脱节的旧体制,变为以资本为纽带、发行放映一体化的院线制。这些覆盖市、县、乡、村的放映网络的院线公司的出现,引入了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农村市场,塑造出新型的农村电影市场经营主体。目前,各地组建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和新型数字放映队已覆盖八省区的157个县、2100多个乡(镇)、39000多个村。试点地区创新政府购买服务的补贴机制,有效调动了农村电影放映的积极性,激活了农村电影市场。
旨在总结和推广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经验的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由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文化部举办。会议就贯彻落实5月22日国办转发的《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的意见》精神进行了部署,要求各地切实推广数字化放映,进一步推进农村院线建设,打破行政垄断、区域分割,培育壮大更多、更强的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实现跨地区经营、规模化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广大农村的数字电影服务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优质、快捷、方便的电影数字化放映服务。(向兵 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