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记者 张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日前对记者说,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而已成定局的全球气候变暖,又给中国带来新的严峻挑战。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中国政府充分考虑到气候变化的因素,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2007年6月4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介绍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有关情况,阐述基本立场,并答记者问。图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介绍有关情况。(中国政府网 陈竞超 摄)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从国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通过实施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建设以及实行计划生育等政策和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显著贡献。
1991年至2005年的15年间,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约18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通过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了能源结构。到2005年底,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17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23%,到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已经达到1.66亿吨标准煤(包括大水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左右,相当于减排3.8亿吨二氧化碳。
通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了生态建设和保护。中国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2005年的18.21%。据专家估算,1980至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
通过实施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累计少出生3亿多人口,仅2005年一年就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3亿吨。
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提高公众意识等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规划纲要》共48章,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发展能源工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等章,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直接相关。
前几天,中国政府相继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业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前者明确了2010年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后者则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这两个方案的颁布实施,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也必将对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采取有效措施为保护全球的气候作出了自己应有贡献
[马凯]:近几年,关于中国的“能源威胁论”很多,但是现在好像这个言论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环境威胁论”的说法越来越多。对此,我觉得最有力的反驳是用事实说话。
我只举三组数据:第一组,中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少,从1950年到2002年,50多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只占世界累计排放量的9.33%;1950年以前,中国排放的份额就更加少了。
《国家方案》概括起来体现“一个结合”和“两个推进”
[马凯]:关于要采取哪些举措和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大家手里的《国家方案》已经做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如果概括起来说,这么大一厚本,体现“一个结合”和“两个推进”,贯穿了一条主线。
“一个结合”,就是要把应对气候变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国家创新型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两个推进”就是要一手抓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一手抓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各地政府把节能降耗指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干部重要指标
[马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必须采取综合的措施,包括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我们把节能减排的任务作为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个省市和有关的能源消耗大户。这项措施是一个行政措施,但是它是完全必要的。同时,我们更重视的是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在法律手段方面,我们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可再生能源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对于我们促进节能减排落实到每一个单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更重视经济手段,比如说我们正在逐步地理顺资源型产品的价格,使它能够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程度,一方面可以鼓励能源生产,另一方面可以限制不必要的消耗。同时,我们在财税政策方面,对于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正在落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