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云南宁洱6月9日电(记者 蔡祥荣、周雷)在宁洱地震灾区,有座标志着当地26个民族团结的石碑,灾后依然屹立于民族团结园。自3日宁洱地震发生,到9日灾区救灾有序开展,这座石碑见证了灾民的民族互助和团结。
进入民族团结园,在一座亭子下面,有一个约一米高的民族团结纪念碑,地震对纪念碑没有造成任何损坏。纪念碑周围有一排修剪整齐的翠绿的丁香灌木,当地一位哈尼族村民说,当地人民确实像团结碑所见证的,在大灾面前,真情互助,团结一心。
在宁洱镇温泉村麻栗树村,小组长、哈尼族村民张德文说,3日地震当天,当地村委会本来决定按照上级党委安排进行换届选举,他所管辖的4个少数民族寨子,都是哈尼族村民。
地震后,选举自然取消,当地村干部挨家挨户调查灾情,安定民心,许多村民居住分散,有的两家之间相距3公里,但村干部仍然不辞辛劳,逐户摸清情况。
宁洱县委组织部部长姜志刚、工作人员陈发坤和温泉村村主任胡其彬都是汉族人,大灾之后他们也和少数民族干部张德文一样,进入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杨柳箐寨子、半箐寨子等,将来自全国的油毛毡、方便食品、塑料膜等爱心捐赠及时送给村民。
杨柳箐寨子的哈尼族村民代表杨永芳说,我们要讲人道主义,救灾物资应该先给那些严重的灾区,而不是总照顾少数民族村民,“我们的村民都能够理解,在一些村寨,我们只是房子瓦片损坏,墙体拉裂,重灾属于少数。物资应该送给那些受灾严重的汉族村民。”
汉族干部胡其彬带着部队官兵和另外一支救灾小分队一直活跃在杨柳箐寨子,他介绍,部队7个人一组的小分队至少要负责20多户的灾民,但考虑到当地少数民族村寨有3户重灾户,马上先组织队员为这3户人家搭建帐篷。
在温泉村当地的哈尼族村寨共16个小组,人口2700多人,少数民族占54%,汉族占46%,据当地村小组长、汉族干部鲁忠庭介绍,当地组织了不同民族的干部结成对子,组织村寨救灾。
鲁忠庭说,当他和救灾小分队到了老姚寨村小组时,当地的回族村民纳定祥的一家五口被地震吓愣了,缩在废墟中,几个村干部首先让他们赶紧从危房中走出来,然后从土基墙墙坯里拉出油布,从垮塌的墙体中拉出一根椽子,搭建起临时的帐篷。
据了解,地震后少数民族村寨的建设自救能力较弱,居住地偏远,当地的许多村干部在震后救灾时,往往都首先考虑少数民族村寨,而少数民族干部则首先扶助那些受灾严重的汉族同胞。
地震,成为了当地民族团结互助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