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记者吴晶晶)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的三台超导磁体联合励磁调试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加速器低温超导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表明我国工程人员已掌握了加速器低温超导技术,完全有能力自行设计、制造大型低温超导磁体。
据介绍,BEPCII共有两套低温超导设备,即超导高频腔和超导磁体。超导高频腔系统已于去年正式投入运行,目前工作稳定,达到了设计要求。按计划,今年6月份应该实现三台超导磁体的联合励磁,并开始细致的磁场测量工作。
BEPCII的三台超导磁体分别是:大型北京谱仪超导螺线管磁体,长4.91米,直径3.4米,励磁电流为3370安培,场强为1万高斯,是地球磁场的2万倍,最大储能达到1000万焦耳,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最大的单体超导磁体;两台超导插入磁体,其设计极其复杂,在同一个磁体上有7种不同功能的超导线圈,是世界上加速器最复杂的超导插入磁体之一,其中一个超导线圈最大励磁电流为1300安培,磁场达到2万8千高斯。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办公室主任罗小安表示,对撞机工作时,两台超导插入磁体处于超导螺线管磁体内部,三台超导磁体相互间的电磁力大于1吨,联合工作的难度大、要求高。科研工程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实现了三台超导磁体的联合励磁,工作电流达到并超过了设计指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据了解,中科院高能所在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中,培养了一批科研工程骨干人员,目前他们在保证完成BEPCII任务的同时,已经积极参与世界上其他加速器低温超导方面的工作。

中科院、工程院公布200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图表:200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新华社发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等主办,在院士、科技人员、科技新闻工作者推荐候选新闻的基础上,5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0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1日在京揭晓。
8、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获关键性突破
2006年11月18日7时20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储存环成功实现束流积累,储存环和直线加速器工作稳定,束流性能良好,这意味着BEPCII第二阶段建设任务基本达到目标,是工程建设的重大里程碑。在这之前的9月19日,我国最大单体超导磁铁研制成功。目前,国际上只有欧美、日本能研制这种大型探测器单体超导磁铁。改造后的BEPCII将在世界同类型装置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将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双环对撞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