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居民储蓄规模下降2.5%的信号
相比两个月前的总规模,金融机构中的居民人民币储蓄如今净减少4458亿元,缩减幅度超过了2.5%。这意味着,我国近年来一直高居不下的储蓄规模,已有明显减少迹象。
央行提供的数据显示,居民户人民币存款已由今年3月末的17.545万亿元,缩减为5月末约17.099万亿元,两个月内净减少4458亿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说,当前居民储蓄的减少传递出一个新的信号,即居民储蓄与股市以及其他投资渠道之间正逐步形成某种联系。
他表示,居民储蓄转移到股市,银行存款数额随之减少。而在资本市场发育相对不足,投资渠道狭窄时,居民储蓄的变化更多是与商品市场,或者说与消费相关联。
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汤敏说,储蓄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化解银行拥有巨额资金的压力。拓宽如债券、基金、股票等众多金融产品市场,也可以分散银行风险。
新闻背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居民储蓄增减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减历经以下几个阶段。
改革开放的最初10年,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储蓄存款步入持续增长阶段,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
从1989年到1996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在基数已经较大的情况下,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存款余额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1.6%。
受上世纪末股市火暴对储蓄存款的分流作用,上世纪末最后几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增长率从1994年的41.5%,一直下滑到1998年、1999年、2000年的15.4%、11.6%、7.9%。同时,新增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