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国将每两年调整一次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价格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6月15日   来源:新华社

发展改革委:多种原因导致看病贵现象

    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记者江国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副司长刘振秋14日说,10年来我国药品总共降价23次,但广大居民还是感觉到看病难、看病贵。这主要是由于用药结构变化,临床用药不合理,以及由于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个人药费负担加重等原因造成的。

    6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刘振秋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加强药品价格管理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图为嘉宾谈药品降价的好处。(中国政府网 陈竞超 摄)

直播首页  文字实录  图片直播  直播摘要

    刘振秋14日晚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说:“虽然我们是政府工作人员,同时我们也是消费者。在这方面我们和群众的感受是一样的。”

    不过,药品费用是由用药数量、用药结构和药品价格三方面因素构成的。药品价格下降的同时医药费用却在上升,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

    他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药品大量应用于临床,例如过去治感染的只有青霉素、四环素等,现在有了更有效、更安全的头孢类抗生素等。过去治高血压、心绞痛的常用药是降压零号、心痛定等,但是现在人们更多地使用长效药物,如洛活喜、拜新同等,这种药品结构的更新换代拉动了药品费用的上升。

    刘振秋认为,受饮食习惯、环境等影响,过去很少发生的疾病现在成了常见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恶性肿瘤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导致了治疗费用的上升。

    他说,临床用药不合理是导致人们感到看病贵的重要原因。这些不合理的用药方式包括大处方、开贵重药、滥用药等。这些都是现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引发的不合理行为。

    他认为人们感到药费负担比较重的另一个原因是个人负担比例比较大。“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很多群众没有医疗保险,看病、吃药靠自费。即使有保险的人,也因保险报销比例的问题,个人也要承担一定的费用。”1978年后,个人医药支付的比例由过去的20%左右上升到现在的50%左右。

    他认为应研究健全医疗保障体系,通过社会共济、风险共担来解决群众个人医药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

    针对一些药品降价后企业通过改变剂型、包装等方式,再高价上市的现象,刘振秋表示,发展改革委在价格方面及时采取了一些措施。制定《药品差比价规则》是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它规定,成分相同的同种药品,在改变剂型、规格、包装后,其价格必须按照规定的比价差价执行。另外,有关部门也在积极采取措施整顿药品审批注册的秩序,相信在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下这一问题会很快得到解决。

发展改革委:我国将每两年调整一次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价格

    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记者江国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副司长刘振秋14日说,有关媒体报道称我国今后不再大规模调整药品价格的说法“不准确”。政府调整药品价格是减轻群众负担的重要举措之一,“原则上我们将每两年调整一次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价格”。

    刘振秋14日晚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并就加强药品价格管理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时说,多次调整药品价格的主要原因是列入政府定价范围的品种逐年增多。我国药品价格管理经过几次调整,由过去的200多种药品由政府管理,到2000年扩大为1500种,2005年根据医保目录的调整价格管理的范围扩大到2400种。

    他说,纳入政府管理的药品多数经过价格放开后,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药品价格虚高。“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保证市场正常供给,我们采取的是逐步降低价格的策略。” 随着科技的进步、管理水平提高,药品的成本出现了不断降低的趋势,需要根据成本的变化相应地调整价格。

    1997年以来,我国药品总共降价23次,每次大概降了15%-20%,其中一部分药品最高降幅在60%左右。他说,“不过,23次降价并不是每一个品种都降了23次,有些品种降的次数多一些,有些少一些。”

    刘振秋说,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在提高政府定价科学性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改进了药品的定价办法,规范了定价程序。目前政府定价要经过成本价格调查、专家评审论证、听取各方意见、集体审议决策等严格的程序。

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
剖析去年我国人均医疗费支出低增长的原因

    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记者江国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副司长刘振秋14日说,我国打击医药购销领域的不正之风,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行为,新一轮的药品价格调整工作等措施使得我国去年人均门诊费首次接近于零增长,住院费用出现负增长的现象。

    刘振秋14日晚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说,根据卫生部公布的2006年全国卫生统计和财务资料,我国人均医药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患者人均门诊费用增长接近零,人均住院费用出现负增长。

    他说,去年卫生部门所属医院人均门诊费用94.8元,比上年上涨了1.9%,涨幅比上年回落了2.8个百分点。人均住院费用3383.5元,比上年下降了1.1%,去年同期涨幅为10.9%。扣除物价等因素,门诊费用首次接近于零增长,住院费用出现了负增长。

    刘振秋说,初步分析表明,2005年以来开展了打击商业贿赂行为,有效地打击了医药购销领域的不正之风,规范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行为,抑制了大处方、乱检查行为的发生。

    另外,国家开展了新一轮的药品价格调整工作,降低了中央政府定价范围内的1000多种药品、上万个规格剂型的药品价格,平均降价幅度达到20%,降价额有200亿元。各地开展集中招标采购也降低了一些药品价格。

    他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个部门要求各地县及县以上非营利医疗机构销售药品的加价率下调到15%以内。此外,各地积极开展了单病种、限价试点,降低检查价格,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的价格公示,增加了医药价格的透明度。

    全国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重点检查6月至8月开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3日宣布,从6月份至8月份,在全国开展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重点检查。

    这次检查重点为:政府规定降价药品、招标采购药品价格执行情况;医疗机构药品加价率政策执行情况;一次性医用卫生材料和医疗器械价格执行情况;药品招标采购收费政策执行情况。

    发展改革委调整260种西药最高零售价最大降幅62%

    据悉,此次药品价格调整涉及消化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抗寄生虫病、解热镇痛及非甾体抗炎药、镇痛药、麻醉用药物、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物、专科用药以及解毒药和诊断用药等十个系统的药物,共260个品种、1200多个剂型规格。其中70%的品种价格进行了下调,平均降价幅度19%,最大降幅62%,降价金额约50亿元;对其余的30%左右廉价药品,维持原价;对市场供应紧缺或断货的18种药品,适当提高了价格。

    发展改革委调整278种中成药零售价 平均降幅1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8日宣布,对278种中成药零售价格进行调整,平均降价幅度15%,最大降幅达81%。

    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近年来出台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中成药价格调整,主要是临床使用较多、份额较大的内科用药,共涉及1000多个剂型规格品。

    发展改革委:将采取六项措施缓解群众看病贵难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8日宣布,将采取六项措施加强医药价格监管,缓解群众看病贵难题。

    记者从发展改革委价格司了解到,发展改革委将修改现行药品定价办法,调整药品价格监管范围,改进药品价格核定方式,规范政府定价程序,提高社会公众参与药品价格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政府管理医药价格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相关链接
· 发展改革委:5月棉花市场运行平稳 价格稳步回升
· 发展改革委:脱硫电价政策鼓励电厂减排二氧化硫
· 发展改革委就脱硫电价政策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答问
· 发展改革委就2007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答记者问
· 发展改革委印发《定价成本监审一般技术规范》
· 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通知印发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