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陈键兴)19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在台湾,各地的节庆活动早已如火如荼地展开,传统中不乏创新,人们还不忘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送去关爱。
坚守传统端午习俗
台湾民间非常重视端午节,其中一个历史原因是早期的大陆移民多无法适应当时蛮荒的台湾岛,死于瘴疠时疫者时有所闻,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的节日便显得格外重要;另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台湾《联合报》日前专文介绍了岛内民间至今仍严守的几大端午习俗:挂菖蒲、艾草,为的是驱毒避邪;喝雄黄酒,为的是“消毒”,可以喝,还能抹在口鼻间或洒在床帐上;包粽子和划龙舟,自然与纪念屈原有关;“立蛋”比赛更有趣,相传端午节正午12时鸡蛋可直立在地上,谁很快将鸡蛋立起就会有好运;打“午时水”是另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习俗,人们在端午节正午求取“午时水”,传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还有治病、解热的功效。
记者的一位台湾朋友说,今天岛内端午节的氛围中填充了一些新元素,但传统味道仍是民众们最乐于接受的。孩子们在端午节都要挂上的香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如今的香包越来越多地用棉花喷洒香料作为填充物,但仍有不少中药店遵循古法以檀香、丁香等中药制作香包,最受欢迎。
节庆活动热火朝天
今年端午节,台湾民众从16日至19日有4天假期,但岛内各地的端午节庆祝活动其实早在6月初就已启动。
台北市17日开始举行一连三天的“2007水岸台北——端午嘉年华”活动,核心内容是“台北龙舟锦标赛”。而早在本月9日,台北市政府就在全台唯一的屈原宫依循古礼举行了龙舟点睛和祭江仪式。
高雄市的端午节系列活动于16日开幕,主办单位专门邀请中小学生为民众进行民俗艺术表演,包括舞狮、“跳鼓阵”、“花鼓阵”、“节令鼓”、“枪旗”以及杂技和民俗舞蹈等节目。
苗栗县的龙舟赛则突出创意特色,吸引民众以当地素材、环保、客家意象为主题,设计制作“创意龙舟”。有人用漂流木加上客家花布扎成龙舟,有的用当地特产的桂竹、芦竹作材料,还有的用丝瓜做龙头、用回收的光盘做鳞片。
岛内的传统戏曲演出团体也在端午期间推出了应景剧目。“国光剧团豫剧队”由有岛内“豫剧皇后”美称的王海玲领衔,推出《白蛇传之“盗仙草”》以及《钟馗辟邪》等。
端午不忘爱心助人
端午来临,岛内民众在举家欢度节日时也不忘那些需要关爱的人们。
在新竹县的一个社区里,100多位家庭主妇亲手包了3000颗肉粽,分送给10余个弱势团体享用。这个爱心行动已经坚持了很多年。91岁的林郑银老太太亲自号召了6位80岁以上的老太太一起参加活动,她开心地说:“充满爱心的粽子一定特别好吃!”
在云林县,当地的复健青年协进会举办了“社区有爱,社区无碍”活动,邀请残疾人与民众一起参加端午联欢,还由居家照顾服务员组成“送爱肉粽队”为无法参加联欢的残疾人送去节日问候。
在台北市,市长郝龙斌亲自领军的“听障奥运队”与市劳工局长苏盈贵带领的“五障俱全队”参加了龙舟表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