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25日电(记者 贺占军)随着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目前我国灌溉水利用率达到45%左右,已形成200多亿立方米年节水能力。这些节约水量被用于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用水、生态用水和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后,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副司长李远华在新疆节水农业现场会上表示,自“九五”开始,全国节水灌溉进入数量、质量与效益并重的良性发展阶段。在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由1995年的7.56亿亩发展到2005年的8.48亿亩。同时,由于采取了一系列节水工程措施、管理措施以及农艺措施,我国亩均灌溉用水量大幅度下降,目前全国已形成200多亿立方米年节水能力,促进了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有效缓解了全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据介绍,这些节水量除用于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用水外,约25%提供给生态用水,约15%用于支持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
我国节水灌溉的发展,也激活了节水市场。为适应我国大规模发展节水灌溉对设备和材料的需求,全国生产节水灌溉设备和材料的厂家已从过去的几十家发展到现在的200多家,年销售额达到50多亿元,已初步形成了新兴产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推进“节水灌溉”,即以最小的费用、最大限度地获得单位水量之最佳灌溉效益。“十一五”期间,我国计划将灌溉用水总量维持在3600亿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率由45%提高到50%左右,正常年份亩均灌溉用水量将由每亩424立方米下降到每亩410立方米。